第429章 北上:韶窯

1263年,7月12日,立秋19日,萊陽縣,萊西鎮。

萊西堡東,是居民自發形成的小鎮,規模不大,跟其他普通小鎮一樣,也只有一縱一橫兩條街。其中南北縱向的那條是商社修建的公路,相對寬闊,而且有交警看著,兩邊的商家不敢侵占道路,所以通行狀況還算良好。而東西縱向的小街就完全是自發形成的了,如同其他地區的傳統道路一般狹窄、擁擠和雜亂,但也更富生活氣息。很多商家把門一敞,在門口擺個小攤,然後就地一邊做著店裏的手工活,一邊向來往行人招徠著生意。

不過隨著鎮上居民的日漸增多,這條小街顯得越來越不堪重負。前幾天下過的雨到現在也沒排幹凈,積攢在街上到處是一個接一個的小水坑,其中不但有雨水還有不少可疑的其他汙物,不知道是哪家趁亂扔出來的。路人走過的時候都不禁掩著鼻子躲過去,但擁擠的時候仍不可避免地踩踏過去濺起一片汙水弄臟衣物,緊接著就是一番不可避免的爭執……

或許是居民們自己也看不過去了,於是幾個有點門面的商人牽頭,領著眾人捐資在小街之北開始重修一條石板路。這條路參考了中央市的設計,從一開始就留出了四車道的寬度,兩旁還有人行道、綠化帶和排水溝,成本不菲。但現在的百姓大都是有點力氣的,各家都喊上族裏子弟參與到工程裏,只從外面買些泥灰、磚頭和石板回來,倒也不是修不起,而且至少修自己門前的時候肯定會上心的。現在看工程進展還算迅速,甚至還引來了《東海新聞》的記者進行報道,可讓各家長了個大臉。

張信從工地邊上路過,順便在小街頭買了個蘋果,然後便翻身上馬,沿著主路向東北策馬慢跑了起來,引得路邊的大媽或小媳婦們一片矚目。

……

“shao yao,韶窯……應該就是這裏了吧?”

張信沿途送了兩封信,然後渡過已經不寬的大沽河上遊,又沿著一條小河向東北上溯,終於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河頭店村。

信上的地址寫的是“河頭店韶窯”,張信識字不算很多,那個韶字他就不認識,不過此村裏就一處大院冒著煙,牌匾上還很時髦地標注了拼音,那麽顯然應該就是這裏了。

張信在院外的松樹上拴了馬——這拴馬繩是帶鎖的,隨著私人馬匹的普及,偷馬賊也不可避免地冒了出來,各類防盜措施也應運而生——就走到大院門前敲響了門。

不一會兒,一個十多歲的年輕小廝開了門,見他披甲持劍的樣子,一下子眼亮了起來,問道:“咦,大俠!你可是要討口水喝?”

張信尷尬又得意地一笑,你這小子評書聽多了吧?他正了正身子,解釋道:“不,在下是來送信的,請問紀員外可是在此?”

小廝一聽,立刻應道:“紀員外?呃,正是!大俠把信給我便好,我去送與紀叔。”

張信搖搖頭,我還等著回執呢,你要是拿進去就沒了信,我怎麽說理去?於是說道:“此信須得當面交給紀員外才行,能讓他過來一趟或者帶我過去嗎?”

“行,那大俠你先等一下。”小廝說完便向裏面跑去,看來是報信去了。

不多久,那個紀員外也不拿捏姿態,自己迎出來取信了。

兩人一見面,都是一愣,然後異口同聲地說道:“紀員外?”“你……呃……啊,這位壯士,又見面了,真是巧啊!”

原來,這“紀員外”,就是當初張信護送過的臨淄商人紀成春!

呃,不過時隔一年半之久,兩人都忘了彼此的姓名,只是張信有信件的便宜,至少能把稱呼給叫出來,而紀成春就完全沒印象了。

張信倒也不以為忤,笑呵呵地解釋道:“紀員外貴人多忘事啊,在下張信,當初陪員外去過臨淄的來著。”

紀成春立刻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對對對,是張信兄弟啊,失禮失禮!嚯,多日未見,張兄弟英武更勝從前啊!”

張信得了奉承,也是臉上得意,這便掏出信件來,遞給他:“這也是托了紀員外的福啊。來,這是您的信,若是無誤,便請簽字畫押把回執撕下來給我,我好去交差。”

紀成春接過信件一看,是膠西城一個相熟的商人寄來的,算算時間,或許是來下訂單的,這下當即露出了喜色,說道:“好,好,真是麻煩張兄弟了。嗨,我這出來匆忙沒帶筆墨,咱們進去說話如何?順便張兄弟一途勞累也用些茶點。”

“那便有勞了。”張信也不客氣,直接跟著紀成春走了進去。

韶窯的大院有三進,進門的這一進頗有生活氣息,左邊有一些沒用完的建材,中間的空地上還有幾只雞在啄食,右邊棚裏停著三輛四輪車,右前方有個類似於谷倉的圓形建築,外面堆著不少煤炭。此時正有一個小工裝了一小車的煤,穩穩地推著向北去了第二進那邊,透過兩進之間的門,可以看到那邊煙火繚繞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