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北上:北方伐木

1263年,7月20日,立秋27日,遼東,遼東郡。

三艘星火級乘尚存的南風而來,進入了遼東郡東部的海灣,兩艘徑直向北,去了灣北的傳統商貿碼頭,而剩下的一艘則轉向南,停泊到了灣南岸的“北方伐木場”港口內。

梁恩就在這艘船上,他遠眺了一會兒南邊郁郁蔥蔥深不見底的山林,滿意地點點頭,便帶人下了船。

“遼東郡”便是後世的大連,也就是之前遼國的蘇州、金國的金州,之所以改了這麽個名字,還要多虧東海人。

去年範龍城在濱棣路俘虜了遼王耶律古乃,這家夥雖然中了奧蘭慶春一槍,但所幸有盔甲擋了一下,加上他身體強健,最後還是幸運地救回來了。於是此人在東海人手上便奇貨可居了,甚至有股東嚷嚷著要割讓整個遼東半島才能還回去的。

但是後來一調查,才發現東遼國其實已經被蒙古朝廷控制得相當深了,耶律古乃本人並沒有太大的話語權,若是逼急了那邊,說不定會幹脆換個新王上來或者去國置行省,那這個籌碼就砸在手裏了。

再加上管委會急於韜光養晦,並不願意做出太多進取的姿態惹來外界覬覦,所以最後並沒有在遼東割地回來,而只是象征性地討要了一筆贖金,並且要求耶律古乃承認金州在東遼國的框架內“自治”,便把他放回去了。

所謂“金州自治”,和之前其實也沒啥兩樣,本來那幫子契丹遺民在金州就是天高皇帝遠誰都管不著,自治無非就是個名頭而已。但有個名頭就是不一樣,至少這意味著他們多年的“努力抗爭”終於有了回報,而且之後可以與西邊的普通遼人展開正常的交流了,事業有再上一步的希望。

因此,金州方面與東海商社的關系再次進入了蜜月期,東海商社在這裏也獲得了一定的利益,主要是社屬的船不用繳稅了,雇傭當地人也變得更容易了,還可以在當地開辦工商業產業。好處並算不太多,因為之前這裏對東海人就是比較開放的,不過長遠來看有利於他們在這裏將影響力傳播出去,對於未來的可能的遼東攻略有積極意義。

自治之後,“金州”這個女真人起的名字自然不能用了,但是遼朝時期的“蘇州”又與江南蘇州重名,很不方便。新獲得了自治權的契丹人之前是想改名叫“遼州”的來著,但這個名字太正統了,又被耶律古乃反對。最後雙方爭執不下的時候,負責渤海事務的許嵩濤給了個提議,說既然你們是遼人,又是東邊的一半,那這邊幹脆叫“遼東郡”吧。這個說法還不錯,而且東海人的面子總是要給的,所以金州現在就改名遼東郡了。至於為什麽跟漢四郡中的遼東郡重名,那就真是巧了。

遼東郡治是“復興城”,也就是金州城的舊址。此地作為一個貿易口岸,經過幾年的穩定發展,已經有了相當的興旺氣象。這從銅錢已經在貿易中恢復了流通就能看出來,不少山民都聞名往此地聚集,契丹人甚至還在金州城的遺跡上夯土修復了一圈城墻,勉強算是正式的城市了。

當然這只是聊勝於無,如果真有人來討伐他們的話,別說蒙古朝廷、東遼國,就是高麗人來了,這個土寨子也抵擋不住。真發生那種情況了,遼東郡也只能指望東海人拉他們一把,這也是為什麽他們喜歡把子侄輩往東海國那邊送,這也是為什麽他們同意了東海人在灣南岸修建一個伐木場——就算復興城失守了,至少還能逃過去上船嘛!

這倒是個麻煩事,不過東海人也沒什麽辦法。遼東半島海岸線曲折,周邊還有不少小島,理論上到處都是良港,比如海軍念念不忘的旅順就是個好地方。但是此一時彼一時,對於現在的東海商社來說,良港那是一點不缺,缺的是人——有了人,才能砍伐樹木、收集山貨、開荒種田、應征入伍、為商社和公民創造價值。所以,商社在遼東設立的第一個據點,沒有放在其他險要的地區,而就在復興灣(大連灣)南岸,以便就近利用遼東郡的人力資源。

梁恩從船上下來,一邊朝岸上的棱堡走去,一邊遠望著南邊的山林,是越看越滿意:優秀的木材太多了!

遼東郡這地方雖然面積不大,但是自遼朝以來便基本沒怎麽開發,到處都是大片大片的未經破壞的原始森林,其中有大量的柞樹、山毛櫸等優質船材,即使是普通的杉樹、松樹等也格外高大挺拔,質量比本土的同種木材也要好多了,簡直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寶庫啊!

自古以來,優質船材便產自寒、熱兩帶。熱帶自不必說,典型的代表就是柚木、鐵力木等優質木材,但是東海商社的觸角暫時還伸不到那裏;而靠近極地的寒帶雖然植物生長慢,但是經過千萬年的積累,有著大量優質致密的優等樹木。呃,其實溫帶也是有優秀樹種的,但是溫帶往往文明誕生得早,人類活動頻繁,好樹早就被砍伐一空了,真是可惜。遼東雖然算不上寒帶,但也積攢了不少好木材,而且更妙的是就在東海人鼻子底下,所以嗅著味道就過來開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