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南下:貿易

東海商社在泉州並非初來乍到。實際上,經過江南工作組的努力,四海商會已經在泉州開了分會,寧波公司也建立了一條來往慶元府和泉州的定期航班,觸角已經初步延伸了過來。

不過,泉州四海商會在架構上並非慶元四海商會的分公司,而只是交叉持股的合作機構。泉州這邊,四海商會經營模式與慶元府那邊如出一轍,都是以一個寬敞透明的交易中心為核心,向外圍擴展出倉儲、物流、金融、餐飲、住宿等衍生服務,但是股權結構卻以本地豪商為主,慶元府四海商會只是以整體的名義在其中持有20%的股份,而反過來泉州商會也持有少量的慶元商會股份。這削弱了東海商社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但也是沒辦法的事,畢竟這些地頭蛇把控了泉州大部分的商業渠道,沒他們合作是搞不定的。

但這倒不是說泉州商人們與東海商社是對立的,正相反,(至少到目前為止)雙方的利益並沒有沖突,反而商品來源形成了互補,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和合作意向。

泉州商人建立了四海商會,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慶元府見識過了之後,認可了這種模式的先進性,請東海商社和部分慶元府商人過來指導,開了分會。這個過程中,他們是需要東海人的技術指導的。而東海商社也更需要他們這些本地商人來進行貿易,至於商會那點經營收入其實只是聊勝於無。

泉州四海商會的負責人名叫謝明辛,是本地豪商謝應瑞的族侄。

謝家在泉州根基深厚,生意做得很大,而且有樂善好施之名。寶祐六年(1258),泉州饑荒,謝應瑞自掏腰包四十萬貫賑災,無數人因此活命,宋世祖聽說後給了他一個進義校尉的銜(話說泉州這樣的富地都能鬧饑荒,我大宋真是……)。

謝明辛在謝家子弟中並不算最出類拔萃的那批,但也正是因此,天才們都去讀書準備科舉了,他才被派去慶元府那邊處理生意,而且還不是當頭的,所以又進了四海商會在裏面學習兼打雜。結果在商會裏面,謝明辛對各種新鮮事物接受起來很快,辦事很麻利,為魏萬程等人賞識,教授了他不少數學和財會知識。

等到泉州四海商會籌建的時候,他便被謝家召回來主事。他既是本地人,又是經過東海系統培訓出來的,屬於雙方都能接受的人選,因此直接做了商會的總經理。

遠洋艦隊到達的當天,謝明辛聽到消息,就帶人去港邊迎接了。

彼時泉州城已經閉門,但還好城市的發展已經超出了城墻之外,四海商會就建在城外離碼頭不遠的一處高地上。它是以泉州另一家大戶陳家的一處莊園為基礎擴建而成的,雖然籌建不久,規模尚未上去,但是周邊酒家、青樓等服務設施已經一應俱全,足以好好招待客人們了。

第二天,狄柳蔭和韓松帶著禮物,打起了濟陽伯的儀仗,出門拜訪泉州的諸多大員去了;朱龍草去了城裏觀光;李濤繼續在船上留守。四個東家都有事情要做,具體的繁雜事物就要由手下們來處理了,什麽檢修船體、讓水兵輪流放假、購買補給什麽的,都有具體人來做,商務部的章愷來到了四海商會,與謝明辛討論商貿的事宜。

章愷是福建浦城人,祖上也曾是世家大族,不過到了他這兒已經是遠支,家道也中落了。他也不好讀詩書,反倒喜歡些機巧之物,曾與人合夥出海行商,去過高麗、日本。去年戰時,他的合夥人畏懼風險,躲回了家鄉,但他一向有些憤世嫉俗、家國情懷,反倒逆流而上,加入冒險者協會闖出了一點名堂,後來幹脆被商務部吸收了進來。這次遠洋艦隊南下,途徑的福建一帶是重頭戲,正好他就是當地人,於是就被狄柳蔭叫來了。

謝明辛見到章愷來訪,不敢輕慢,寒暄了一會兒之後,便請他入了上等雅室,並命人取來最新的行情匯報,與他談起了生意。

兩人的談話方式相當有東海風格:一張大方桌,兩人對坐,左手邊各有一個算盤,還有一個大茶杯,右手邊是東海式的墨水瓶和細毛筆;胸前攤著兩本記事本,一本記正事,一本隨意塗鴉;兩人中間則擺放著各類數據文件,隨時取閱。

“絲價略高;瓷價相當;茶價相當,但品種不同……”

章愷一邊聽著謝明辛的介紹,一邊翻看著泉州的市場行情,一邊在本子上記錄著。

總體來說,福建當地的商品出產量不大,主要是作為商品的中轉港,來自於江南的華貨與來自於異域的番貨在此匯聚。艦隊在江南采購的商品,在這裏賣出的話也能收益一筆,但他們是要下西洋的,相對於遠洋貿易的超額利潤,並不值得現在就出手。倒是從本土帶來的北貨,可以出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