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回家:一個道姑

1264年,6月1日,吉陽軍。

遠洋艦隊在吉陽軍一連等待了五天,都沒有等到霜降號的歸來,這讓他們陷入了深深的悲慟之中:這附近的海域並不大,霜降號的艦長朱涇也是對導航術很熟悉的資深海軍了,若是五天都能沒回到吉陽軍,那麽幾乎可以肯定地判定這艘星火級是已經沉沒在大海之中了。

艦只因風暴而失事,對於海軍來說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但是這次遠洋艦隊出行一路順暢,一萬多海裏的海程都沒出什麽大事故,結果臨到家門了卻損失了一艘戰艦,這怎麽能不讓人心痛而沮喪呢?

霜降號上有價值數萬貫的貴金屬、貨物,還有六匹價值與前者相當的印度馬……這些都無所謂!更為慘痛的,是幾十名經歷了遠洋考驗的海軍精銳就這麽永遠地損失了!

這無疑給即將圓滿完成的海軍史上首次跨洋遠征蒙上了一層沉重的陰影,令人不得不感嘆世事無常,大海依然是那樣令人敬畏和恐懼,也讓船員們本已爆棚的自信心再次冷卻下來。

在這樣的背景下,章愷帶著十幾名商務人士和水兵組成的一支小型考察隊,來到了吉陽城中。

他們來這裏,有兩個任務。

其一,是考察一下本地的商業環境,看看有什麽特產可以采購,當地人消費力如何、有沒有市場潛力。這也是遠洋艦隊每到一地的例行任務,只是吉陽此地一看就沒什麽潛力,而且狄柳蔭心情低落沒興趣出行,就只派了章愷過來隨便看看。

其二,就是招募些和尚、道士之類的宗教人士。艦隊準備過幾天之後辦一次盛大的海祭儀式,祭奠在之前的征程以及這次的海難中犧牲的各位海軍或非海軍忠魂。雖然艦隊高層對這樣的迷信並不感冒,但是船員裏面是有不少人信神拜佛的,一場大難之後,必須考慮他們的心情。畢竟,祭奠更多的是做給活人看的。

吉陽軍人口不多、物產不豐,不過這個時節城裏倒頗為熱鬧。因為現在是南風季,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有不少北上的商船在此地落腳,為本地居民帶來珍貴的外來商品和貨幣。所以時間長了就形成了傳統,夏至過後,周邊漢、黎百姓就會挑著自家產的糧食、布匹、手工藝品等等前來吉陽城,好賣給過往客商,賺點錢買些新鮮玩意帶回去。

所以,這個還沒即墨城大的小城,現在就充滿了商業氣氛。道路兩旁到處都是擺著小攤的臨時商販,操持著當地方言招呼著過往的行人。

這樣的商業氛圍讓章愷有些意外,也因此產生了些許興致,一處處問了過去。不過看了一路,也確實沒找到什麽價值太大的東西,只是隨意買了一些本地產的藥材和食物帶上,看回家之後有沒有銷路。

不過,他們現在財大氣粗,就算只是“隨意”買上一點,也是幾貫幾十貫的數額,對於小攤販來說無異於一筆天降橫財。因此這些穿著幹練制服的東海人很快就成了街市上的財神,被商販們追在後面推銷。

吉陽城確實不大,章愷等人很快就走了個遍。然後就不再浪費時間,送別了那群尾巴,又打聽著路,找到了城北一處道觀。這個道觀比較破落,總共也就十多個老道士和道姑,聽到章愷的請求,立刻也像見了財神一樣,拍著胸脯把這事答應了下來,表示一定好好做一場大醮。

既然如此,章愷也無意久留,與他們約定時日、付了定金,便出門了,準備再去隔壁找幾個和尚看看。

只是,剛出門一轉,他就被路邊一個小攤吸引住了。

擺攤的是幾個熟黎女子——瓊州島上有很多少數民族,不同部落之間風俗差異很大,但漢人無心一個個區分開來,統稱“黎人”,其中居住在深山、與外界交流少的稱“生黎”,而交流較多的就是熟黎了——賣的東西是幾種不同的棉布。

章愷看了這些棉布,頗為驚訝,不是別的,實在是因為它們織造得很是精巧——經緯細致、花紋美觀,還使用了多種顏色,與本地其它特產粗獷的風格格格不入,精致程度甚至比東海產的棉布還要強,雖然比最好的印度棉布要差一點,但也不亞於他們沿途在南洋地帶見過的精品土布了。

“這可是你們自己織的?”章愷捧著一匹白色帶青花的棉布,對眼前的熟黎女子問道,“你們是用什麽機械織造的?”

與漢人不同,黎人男人很少做事,一般是女子拋頭露面,這一點倒是與真臘人有點像。這些男人倒也心大,不擔心她們在外面拈花惹草——實際上也真不必擔心,因為她們按傳統都在臉上紋出了各種可怕的花紋,正常男子幾乎不會起什麽想法。

但眼前的這幾個黎女顯然聽不懂章愷的話,只是可怕地笑著,咿咿呀呀用土語說著什麽,並不能回答他復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