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瀛山島與遠洋艦隊

1265年,8月16日,秋分,陰歷八月初四,瀛山島,瀛山縣。

一艘掛著東海旗和“狄”字股東旗的星火級進入了瀛山堡的港口之中。

經過兩年的發展,瀛山縣也已經頗具規模了。當下,整個瀛山島的東海可控人口已經超過了一千五百人,其中一千二百人都在瀛山縣周邊。

若是論人口分布,這一千多人中的大半從事的還是傳統的農牧業,但若從全局來看,島上的產業核心無疑是63年末設立的煉銀廠。這個煉銀廠,也就是瀛山公司旗下的“瀛山有色金屬冶煉廠”,購買了工業部開發的“鋅富集煉銀法”的專利,從一起步就獲得了相當先進的冶煉技術。

傳統的煉銀法,也就是所謂的“灰吹法”,相比原始的煆燒法是大幅進步的,但在東海人的眼裏,這種方法耗時長、損耗大,仍然不可取。

工業部研發的鋅富集法,是利用銀在鋅之中的溶解度遠高於在鉛中的溶解度的原理,在含銀鉛液之中加入適量的鋅,使銀富集入鋅中。之後隨著鉛液冷卻,銀鋅會自然凝聚成顆粒或一整層殼浮於鉛液表面,簡單撈出來即可。而鋅沸點低,只要將分離出的銀鋅合金加熱到九百多度,其中的鋅就會氣化,然後就留下純度很高的銀了。這種冶煉法出銀率高,成本相比灰吹法反而更低,是一項重要的改進。工業部能倒騰出這種方法,也與他們多年來一直在挖掘鋅這種金屬的潛力有很大關系。

有了鋅富集法的加持,瀛山冶煉廠的運作相當成功。在去年這一整年中,他們足足吞噬了五百多噸精銀礦石,生產出了超過三噸的白銀,也就是三十余萬東海銀元。今年由於工廠流程已經磨合順暢了,礦石進口量又大增,所以產量又上了個台階,到現在八月才過半,總產量就已經超過去年全年了。估計隨著月產量的進一步增長,全年總產量會輕松超過五十萬元,六十萬也未嘗達不到。

當然,這只是生產量,考慮到礦石成本和冶煉成本還有送回本土換成銀幣的兌換率,利潤並沒有這麽多,更何況利潤的大頭還要被上面抽走。但即便如此,稍微漏下來的一點,也是個大財源,帶動著瀛山島上的產業迅猛發展著。首先,是伐木業,因為要為冶煉廠提供木炭作為燃料,又可以給過往商船提供船材,同時多余的廉價木料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運回本土或江南。其次,是為冶煉廠、伐木工人提供服務的農業和服務業,再次為前面這些人提供服務的建築業也開始興起。這麽下去,整個島的越發興旺是可期的了。

到了現在這個季節,瀛山島又多了一個大主顧,那便是在瀛山縣港口集結準備南下的遠洋艦隊。

遠洋艦隊已經是第三次南下了。

1263-1264的第一次遠征完成後,由於回航時已經是夏季,沒幾個月就又是北風起的時候了,所以倉促之下的第二次遠航沒能根據之前帶回來的信息充分調整,只稍微擴大了一下規模就出發了,只是後來又派了幾批船隊前往西洋郡,加強朱龍草在那裏的力量。

而到了今年,經過了一年多的充分準備,這次的遠洋艦隊的規模要遠超前兩次。其中,光是強悍的烈焰級就達到了六艘:兩艘今年剛下水的“月光”“星芒”為旗艦,此外還有之前兩年間生產出的“乘風”“移山”“開石”隨同,功勛卓著的老將“逐日”也會再次出航。除此之外,還有十艘星火級、十六艘順風級編入艦隊作為輔助,即使不計隨船搭載的小型閃光級,艦隊的船只總數也達到了三十二艘之多,甚至比當年進入北清河的特遣艦隊都要強大……這將是一支多麽可怕的海上力量!整個西洋都會為之而顫抖!

呃,實際上,這次遠征艦隊的主要目的,就是“讓西洋顫抖”。

史若雲新鮮連任之後,所拋出的第一把火就是將整個龍牙半島正式納入東海關稅同盟治理之下,並按照“東征西免”的原則,對向西進入西洋和向東進入南洋的貨物征收關稅。這次遠洋艦隊在完成一次瓷-馬貿易之後,有相當一部分將留在南洋,完成這個任務。為此,他們可以使用武力對付任何不長眼的敵人。

為了完成這個任務,這次遠洋艦隊除了船多,攜帶的人也相當多,單是海軍水兵和陸戰隊員就有一千五百余人——第一次遠征歸來之後,上百萬的收益讓全體大會樂開了花,此後對海軍的大建和擴軍那是一路綠燈,現在海軍人員總數已經超越五千了,看得陸軍是羨慕嫉妒恨。

不過這次遠征也沒把陸軍兄弟落下,隨艦隊搭載了兩個營共計六百人的步兵,他們將南下駐紮在西洋郡,並編入土兵擴充到4-6個營,以配合艦隊在南洋和西洋的征伐行動。這批遠征軍服役一年或兩年後即可退役,願意回本土的就送回去,願意留下的話西洋郡自然也會歡迎,如果犧牲(遇到這種情況基本是得了疫病)撫恤也很豐厚,總歸不會虧待了他們,反正南洋那邊最不缺的就是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