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城市交通

1266年,5月11日,中央市。

關志遠看著這群土包子,無奈地聳聳肩:“好了,不要急,問題一個個地來。陳兄,你想問什麽來著?”

陳若風指著地面問道:“這地上黑漆漆的,車行卻如此平順,上面鋪的是什麽東西?”

二環路的路況與前面只是一層三合土路基的三環路截然不同,路面上覆蓋著一層黑黑的不知道什麽東西,還用白灰畫出了一道道的實線或虛線。自從馬車上了這段路,之前的顛簸便一下子消失了,行車有如之前在鐵路上一般平穩,對於馬車來說實在是段新奇的體驗。

關志遠不假思索地答道:“嗯,是瀝青路,也就是柏油。”

陳若風不明所以,熟悉船舶的沙正誼倒是對此有些耳熟:“柏油?可是船底塗的那種?”

“啊……應當是吧。”

“菩薩!柏油還能這麽用?這得用上多少啊!”

柏油、瀝青,一個來源於柏樹,一個是化石燃料提煉的副產物,但分子結構都差不多,後世最常見的用途就是鋪路。二環路用的不是生物質柏油,而是煉焦產生的煤焦瀝青。這種物質有不少揮發物,其實不適合在公共場合曝曬,但現在管不了那麽多,反正曬一陣子也就揮發幹凈了。相比之下,瀝青路面帶來的順滑體驗可是別處難尋的。

不過煤焦瀝青產量有限,工業部攢了幾年,也就夠在幾個大城市象征性地鋪幾公裏,只是個面子工程罷了。

這個面子工程實在是闊氣得很,雙向八車道,中央和兩側都有綠化帶,再外側還有人行道和停車道,一條大馬路橫向寬度就有幾十米,在走慣了狹窄街巷的宋人看來完全就是無謂的浪費。但是道路兩側不斷有車輛和騎馬者匯入或離開這條道路,可以用車水馬龍來形容,隨著城市擴張,或許這條大路將來也會出現擁堵的情況。

陳若風又指著西邊的一處高大城樓問道:“關兄弟,那座大城是甚麽所在,難不成是東海國朝廷的宮闕?”

關志遠看了一眼,點頭道:“正是,一環區乾位,管委會大樓!”

馬車沿著二環路逆時針而行,沒過多久,就到了大樓北邊。然後遇到了一處十字路口處,車夫遵循交警的指揮停了下來,正好給了他們觀察這座大樓的機會。

管委會大樓也才建成沒多久,論建築風格和之前的一些小樓其實是一樣的,同樣的方塊盒子再加上一些裝飾。但同樣的東西,一旦規模上了一個級別,觀感就完全不一樣了。這座大樓就是這樣的情況,足有五層樓高,長度達到百米,前有廣場後有花園,前門在一環路,後門在二環路,大院四角還有角堡,宏壯感一下子就出來了。

這座大樓曾經被全體大會痛批“勞民傷財”“面子工程”“腐化之源”,最後還是以給建設部練手實驗新型建築技術的名義,才磕磕絆絆地建起來,到現在管委們在裏面辦公都還有些提心吊膽的。

不過,在不了解內情的外人看來,這座宏偉的大樓無疑是東海國力量的又一個象征,充分地體現了工業化的偉力,令人敬畏。

而同樣令人敬畏的是,在二環路的內側,還有著一圈鐵路,上面一列車廂正在奔馳著。池州一行人剛從列車上下來,這些鐵軌和車廂對他們已經不算新鮮事了,新奇的是,這幾列車廂並無馬匹牽引,卻依然在以比馬車更快的速度向前行進,剛剛還在他們後方,現在就已經超到前面去了!

簡致目瞪口呆地目送它過去,然後便看向了關志遠:“關兄弟,這車無馬牽引,是怎麽動起來的?難道還能長腿了不成?”

關志遠聳聳肩,說道:“不是,這是纜車……跟之前在橋西把我們的車牽引上橋的是一種東西。喏,那鐵軌之中都有繩索,另一頭連在車站的機械上,機械牽動繩索,繩索牽動列車,車便動起來了。”

這條環城鐵路的歷史其實挺早了,比膠東鐵路還要早得多。當初中央市還沒二環,建設交通部在城區外圍就鋪了這一圈實驗鐵路。最初只是兩匹馬拉著一串板車,終日在那邊空跑,偶爾也幫一環區運點貨物,有時也會順路載些人。後來中央市政府覺得這路不錯,有很大潛力,就把它收購過來改造成城市鐵路了。

城鐵在今年引入了機械動力,以取代過去的馬拉,運力一下子提升了一倍以上。不過這個機械動力不是蒸汽火車頭,而是纜車。

在東海工業史上,類似的技術首先是船用的,也就是烈焰級采用的動力中心,通過轉動絞盤收放繩索來操縱各類機械和調整帆面。後來,這項技術又被用作礦山軌道,在軌道終點設立動力中心,通過卷動繩索牽引車鬥前進,極大地加快了礦物流動速度。一開始動力中心是水力驅動的,後來很快就引入了蒸汽機,效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