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東海科舉

1266年,5月11日,中央市,竹雅苑。

“楓姐兒的歌聲是越發婉轉了啊。”

“唉,不知彼能不能等到我為其贖身的那一天……”

在辛守成、周興等人坐於雅室之中,欣賞著舞台之上的表演的時候,在沁樓一樓的角落中,還有一夥兒年輕士子躲於陰暗處,靜靜聽著前方傳來的美妙聲音。

自古以來,才子佳人就是民間風月故事中的標準配備。這“佳人”多半都是青樓中人,因為古代美女能拋頭露面的地方基本也就只有那裏了;而“才子”一般都是窮書生,因為有錢的不用眼巴巴地望著佳人,直接就上手了……

好吧,說實在的,這青樓其實跟私立大學有點像。男人們都想進來,其中有錢的客人自然是越多越好,但若全是一群有錢的大老粗,那麽青樓的格調也很快會被拉下來,不利於長久經營。所以,在招徠豪客的同時,青樓也會對有才學之人敞開大門,請他們進來白吃白住,以培養文藝氣氛。若是你能在這裏闖出名堂、留下一首出彩的詩詞,那麽店家甚至還會倒貼錢給你,比如著名的詞人柳永就是如此。

竹雅苑源自於江南,到東海後也繼續保留了這項傳統,用廉價食宿收養了一些年輕書生進來。不過這邊多年沒有文學傳承,更重要的是沒有科舉的推動,所以北地讀書人的文藝素養很是堪憂。經過一番篩選,這十三個常在樓裏露面的青年知識分子,倒有八個是從南宋過來旅居的。

他們幾人看了一會兒,其中一人突然面露頹唐之色,說道:“罷了,還是回去好好復習吧,這考試可不到一個月了。”

其余幾人看得正起勁,聽他這麽一說,頓時也沒了興致,紛紛搖頭嘆氣回屋去了。

他們說的這“考試”,指的可是大名鼎鼎的“東海文化水平標準化測試”,是東海商社設立的一種大型考試兼招聘活動,每年6月6日舉行,於63年開始宣傳,64年正式舉辦,今年已經是第三屆了。

這項考試其實是從嶗山學宮的入學考試發展起來的。當時,嶗山學宮的求學者越來越多,超出了教學能力,掌門王聞之便想著篩選一下,擇優錄取。但嶗山學宮是個以理工科為主的學校,但來求學的人卻100%沒什麽理科知識,只懂傳統的經史,難不成要用引經據典的考核法來篩選理科人才?後來他靈機一動,設立了一種簡易的考試方法,也就是抽取各科基礎知識編寫成一本入門教材,讓他們自學上十天半個月再參加考試。這與其說考的是知識,不如說考的是學習能力,得分高的基本就是悟性好的了,雖說也不完全公平,但足夠用了。

當時也沒什麽個正規體系,考試也不定期,基本是來一波考一波。但考生即使落榜也不會失望,因為就算不滿足嶗山學宮的需求,但能在這場考試中拿到分數,至少就說明這個人能讀書識字,有一定文化水平了。而這樣的人才在當前是很稀缺的,因此只要拿著考試結果去東海商社其他部門應聘,基本是一去一個準。

而隨著東海勢力的膨脹,這種考試自然也越來越吃香了,尤其是62年戰爭勝利後,報名人數一下子暴漲。因此順理成章的,它便走上了正規化的進程,最後正式成為一種一年一度的統一定期考試。

鑒於大多數考試者都不是從東海教育體系出來的,因此正式的東海標考還是延續了“教材+自學+考試”的模式,只是分了語文、數學、經史、格致、地理五個科目,相應的教材內容廣度也大了不少。但說實話都很淺顯,只不過是中學教材的入門版本,有一年的時間自習,足夠應試者學透了。顯然,若是經過了正規化的東海教育,那麽必然會在標考中具有巨大的優勢,但是很可惜,到目前為止適齡的高小生和中學生還沒有多少人呢,大部分參加者還是想搏個出身的成年人。

東海標考的主要目的,還是給嶗山學宮等大學招收學生,但如之前一樣,即使不進大學,考試成績在其他地方也是有用的。不光能進社屬企業,就是私營企業對此也很看重,而且想進管委會各部門入職的話,這也是塊很好的敲門磚……而後者對於秉持著傳統觀念的舊讀書人來說格外有吸引力,因此標考私下裏又被他們稱作“東海科舉”。

東海管委會自然是否認這個說法的,反復強調這只是“入學”考試。理論上他們頭上可還是有個朝廷的,平日裏做個買賣稍微逾矩一下也就罷了,私設科舉,難不成是想造反嗎?

當然,辟謠歸辟謠,相關的宣傳可不會含糊的。他們在江南報紙上刊登了大量廣告,還廉價發售考試教材,吸引知識分子前來考試。尤其去年是會試年,大量舉子匯聚臨安,其中能高中進士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都只能鎩羽而歸,等待三年之後再戰了。江南工作組就針對他們做了不少工作,其中還真有不少最終被說動,願意飄洋過海北上試試運氣。而今年這個數字更是增長到了二百余人,當然,大部分都在清凈的住處準備考試,廝混在這香粉之地的可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