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貧民窟

1266年,8月20日,膠西縣,三和集。

三和集是膠西城南的一處新興的外來人口聚居區,位於雲溪河南岸。

雲溪河是連接膠西城和大沽河的重要水道,沿岸少不了碼頭和商鋪,因此也就有大量的就業機會。但這些設施多集中在北岸,而南岸多沼澤地,不怎麽適合開發,有著大量的無主地。所以,從西邊和海外前來膠州打工的人群自然地就聚集到了南岸,白日過河打工,晚上回來睡覺,漸漸地也吸引來了不少商店和廉價娛樂活動,有了些生活區的樣子。

若是換了十年前,這麽多“流民”敢跑到膠西城門口,早就被縣衙的老爺們給趕走了。但是現在變了天,膠西城裏是商會主事,而商會的老爺們無一沒幾處產業的,樂得有這麽多廉價工人可用,因此不但不管,反而還出資在河上修了座橋便於南北來往,此後這片貧民窟就越長越大了。後來不知道是哪個股東看到了,給這裏起了個名字叫“三和”,於是這裏就以“三和集”的名字傳承下來了。

類似的地方在城陽、蓬萊、臨沂等地都有出現,或許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不過,雖說這裏一片臟亂差的樣子,看上去是個典型的貧民窟,但實際上這裏的居民收入並不低,肯幹的話一個月賺個幾塊銀元並不困難,放在別的地方也是高收入了。只是,這些貧苦的勞動人民乍一有錢,並不願意把這些錢用來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寧願忍著住窩棚,也要把錢存起來,而上面又不可能投入什麽資源來對這裏進行改造,所以就只能這樣了。

現在臨近中午,天氣炎熱,雇工們下了工歇息吃飯,正是集中最熱鬧的時候,南北人群來來往往。一行五人也隨著人流,從雲溪橋上來到了南岸,進入了三和集內。

這五人高矮不一,但無不身材壯實、臉色紅潤,又身著統一的紅黃短衣,腰間還掛著兵器,一看就是有組織有武力的,因此一下子就引發了集口看場子的幾人的注意——三和集爹不疼娘不愛沒人管,但這麽多人聚居肯定需要維持秩序,因此內部自然就產生了一些勢力填補這些空白,也就是所謂的黑社會。

這些黑社會不但要向居民收保護費,還要擔起責任來,幫助他們免除盜匪流氓的滋擾。因此他們就要瞪起眼來,緊緊盯著每日來往的人群,一來要把新來的移民記住好收錢,二來也要防止同行來砸場子。現在這五人一看就不尋常,因此便一下子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呃,不過他們畢竟幹上這行才沒幾年,也沒什麽底氣,不敢跟硬手過招,因此便躲在一邊,支使了一個機靈的牙人過去,探探他們的底。

這五人正經過一個小面攤。攤主是母女二人,鍋已經架起來煮著了卻尚無生意,兩人在一旁坐著糊紙盒,看到這幾個壯漢有停留的意思,連忙起來招呼生意。

“大兄弟們,是要吃面麽?俺家的面可好吃了,一分錢吃飽,要不要來幾勺?”

“不,大嫂,我們是……”為首一個叫孫明周的大漢看著這位大嫂臟兮兮的手指,連忙搖了搖頭,“我們想招募一些水手,敢問去何處方便些?”

“原來諸位是來募人啊!”回答的卻不是這位大嫂,而是不知道從哪裏冒出來的一個黑小子。

他湊上前來,殷勤地對孫明周說道:“俺叫周二,人都叫我包打聽,客官叫我周打聽就行。你們要是想募人的話,去東邊河灘戲台那裏便可,好多漢子都在那邊等著上工呢……各位要是路不熟,我也可以給引一下。”

孫明周上下打量了一下他,摸出一塊一分的小錢牌扔了過去,說道:“行,領路吧。有什麽新鮮事,也講來聽聽。”

周打聽接過錢牌,眉開眼笑地說道:“好好,各位請跟我來吧。幾位兄弟是要募水手?正好我們這剛來了一幫北人,頗多水上出身的,有些技藝……”

說著,他們就從狹窄而泥濘的街道走過去。街道歪歪曲曲,街旁有一連串的小食攤和低矮的棚屋,還有些微型作坊。作坊裏有縫衣服的、修鞋的、釘木器的、榨油的……即便是中午也不怎麽休息,裏面的人匆忙扒了幾口飯,就繼續投入到忙碌的生產活動中去了。

孫明周他們穿過街道,走到了東邊的一處開闊地上。這裏原先是雲溪河的一處河灘,上面石子遍布,也不好挖窩蓋房,反而成了三和集附近一塊難得的寬敞空間,集裏的居民憋悶了便來這裏散散心,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聊天喝酒、信息交流的地方,甚至還有好事者用石頭和木板堆了個戲台出來。

他們到達這裏的時候,便見到河灘上到處有三五成群的男女或坐或站,有的拿著些東西在那吃,有的只是在幹聊著天,不時有些工頭模樣的人喊了一嗓子,就有人站了起來跟著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