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上海

1266年,10月8日,上海鎮,浦東商站。

東海商社當年通過某些手段占據了崇明島,控扼住了長江這條黃金水道的出入口,可謂戰略上的大成功。雖說如此,但現在的崇明畢竟只是個面積不大、土地貧瘠、沒多少人口的小島,只能作為商品的集散地來用,具體要銷售到終端,還是得深入更富裕的內陸地區才行。

江南工作組在長江流域幾年經營,又在揚州和上海兩地設立了兩處商站,每處還下轄若幹商行,初步建立起了一個商業網絡。

揚州是傳統商貿重鎮,在那裏建站不出意外,但在上海這個“不太有名的小地方”建站就有些出乎一般人的預料了。但後來的發展證明了東海人“敏銳”的商業嗅覺。上海這個本就已露鋒芒的港口在商站設立後更加迅速地發展了起來,如今已經是海外貨物向富甲天下的嘉興府和平江府(蘇州)輸出的重要港口,可謂方興未艾。上海市集正式建制成為上海鎮了,而東海人在黃埔塘東岸設立的浦東商站周邊也聚集了不少人口和建築,大有和西岸的舊市一較高下的苗頭。

渡過了九月變化莫測的季風轉換期後,海上開始刮起了穩定的北風,一年一度的大型海貿季便又開始了。

如今東海國的海貿經過數年的持續發展,規模已經成長到了一個驚人的地步,不需贅述。現在停靠在上海港中的巨型海船就有不下五十艘,其中十艘威武的烈焰級尤為亮眼。不過,此時吸引了符凱偉目光的,不是那些大海船,而是內河碼頭中一艘不起眼的小船。

這艘小船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了,就是江南隨處可見的小船,用廉價木料做成,兩頭細中間寬,內部隔了幾塊板,中央有個篷子,形制簡單而又臻於極致,也沒什麽改進空間了。

然而就是這麽一條村裏的船匠都能造出來的小船,剛剛在碼頭上一連裝了五十石(3.6t)的貨進去,然後一個船工輕松愜意地搖著櫓就順著小河往南方去了。這個運輸效率足足相當好幾輛馬車,輕松碾壓了陸運。

符凱偉目送它離開,然後神色復雜地對身邊的高川感嘆道:“這水運條件真是發達到令人嫉妒啊!我們那邊修了多少年的路和橋,又是造四輪車,又是鼓勵養馬的,好一陣折騰,也不過能讓兩匹馬拉著一噸貨到處跑,每天還得耗費上百文的糧草。可是在這裏,就這麽一艘幾十貫的小破船,就能輕松拉上好幾噸貨,而且水路還是天然的根本不用去修,密集度比建設部十年後的路網規劃都強。都說要想富先修路,有這麽一個天然水網在,難怪江南如此富庶啊!”

海洋部的股東們原則上是每年輪流領隊遠洋航行一次,今年輪到了符凱偉,因此他就出現在了這裏。商業上的事有專人負責,不需他操心,於是便跟著在崇明呆過好幾年的高川一起在周邊遊覽了起來,然後就偶然看到了內部小河港的場景。呃,換了幾年前,他未必有這種感悟。不過這幾年,相關部門反復宣傳基礎設施建設、商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聯性,吹得他都信了,因此看到這種高效物流後,思維不由得就發散了出去。

“所以說,這裏一直到幾百年後都是中國的核心地帶,不是沒理由的啊。”高川也有所感嘆。“這片地域的工商業潛力大的嚇人,我們一直避免將其驚醒,在這裏只敢收購棉花,很少收購制成品,以免給自己培養出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然而隨著棉花產量的增長、價格的回落,以及技術的傳播,江南棉紡織業還是免不得有了萌發的態勢,不少村鎮都有了織戶聚集的現象。縱使由於關稅保護沒法進我們的市場,但本地市場也已經足夠大了。”

“說起這個,”符凱偉皺了皺眉頭,“怎麽搞的,我們的紡織業都機器化規模化了,這邊不過是人工單打獨鬥,但是售價怎麽還拉不開差距?”

高川聳了聳肩:“哈,我們那邊是雇傭勞動,即使生產率再高,還是要計算人工成本的,這個成本還不低。而這邊小門小戶根本不管這個,人家只算材料成本——有的自己種棉養蠶的,連材料成本都不算——只要賣出去有錢賺就行了,賺多賺少都是賺,根本不考慮自己作為工人的勞動成本。話說回來,真算起人工成本來也沒多少,就算那些農村婦女不織布,去城裏也找不到什麽她們能做的工作啊!”

“嗨!”符凱偉拍了一下巴掌,“這種生產制度太落後了,太邪惡了,一定要消滅掉!”

……

另一邊,華亭縣城,浸香書坊。

“指南針為何時有所指稍偏——紅豆齋主,常熟,物理。”

“東國科舉考試情況如何——臥雲山莊主人,青浦,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