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進擊的滕國 二

1270年,2月13日,沛縣。

滕國公夏貴,是宋末最重要的軍事家之一。歷史上,他在宋亡之際,以七十多歲的高齡四處奔波救火。但在一群豬隊友的牽扯下,最後還是無力回天,他自己也晚節不保,投降了元朝。但在這個時空,情況則大不一樣,他機緣巧合得到了東海人的扶持,撞了大運,得以在滕地建立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藩國,這情形可就完全改變了。

作為滕國公的夏貴和作為宋朝大將的夏貴,有著本質的不同。首先,原來他是給官家打仗,現在是給自己打仗,這從根子上就不一樣了,幹起來就有勁多了。其次,原先錢糧都是朝廷給的,還附加諸多要求,花起來不心疼也不痛快,而現在征收的稅賦全都是自己的,那麽花起來肯定得精打細算才行,這就能用在刀刃上了。再次,原來在體制內,要受到諸多掣肘,稍一改革,說不得就得有禦史彈劾了,而在自己的藩國內,想怎麽改就怎麽改,沒人管!

換句話說,這充分發揮了他的主觀能動性,使得他能最大地發揮出自己的實力。

實際上,這也是分權體制的優勢之一,讓手下們自由發揮,最終就能聚集起龐大的總體實力。蒙古人之所以能崛起,就與他們的充分放權有很大關系。後來西歐的崛起,其中也有這部分的原因。

不過,這一套也不是什麽時候都能起作用的。金朝滅亡之際也曾經“封建九公”,在邊界處分封了一連串的藩國,期望他們能自我發揮,擋住蒙古人。但是很遺憾,金朝這艘船都快沉了,這些領主自然也識時務,等到蒙古人真打過來的時候或跑或降,一點用都起不上。

也就是說,封建體制就是順風猛如虎,逆風慫成狗。想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有個堅強的核心將領主們團結在一起,使得投降或背叛的代價要遠遠超過服從封建義務的代價才行。不然的話,遇到真正的強敵就會迅速土崩瓦解了。

實際上,夏家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們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東海國這個硬茬頂在他們身後——東海軍的實力使得他們無法把投蒙作為一個選項,也不會對蒙古人產生太大的恐懼,所以才能專心發展,攢出了一支精悍的軍隊。

正如之前所說的,夏貴擺脫了文官的掣肘,可以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而他的改革,首先就是像強者學習——不僅是東海國,還包括歷代先賢——以土地為基礎改革軍制。

他將舊部汰劣取優,選出了若幹精銳家丁,在滕國授以每人至少五頃的職田,使得他們的家小可以衣食無憂。自然,這些家丁也要服從封建義務,全職當兵、刻苦訓練。除此之外,他們還要學習最新的軍事知識,懂得火器、戰陣,以便將來有必要的話可以帶兵出戰。他們的地位也不是穩固不移的,軍中會定期考核,如果成績優異就擢升,如果不行就淘汰,以此保持戰力。顯而易見,他們便是滕軍的核心骨幹了。

除此之外,他又設置了所謂的“府兵”,也就是以剩余舊部為基礎再加上一些新募青壯,每戶授以一頃左右的職田。相應的,每戶府兵也要出一名壯丁入伍服役,不過是輪流服役而非全職,訓練也沒有家丁那般嚴苛。這個待遇與隔壁東海軍仿佛,但前途和服役年限要差上許多,不過東海軍每年就收那麽點人,不是誰都能進的,而滕軍中往往以鄉裏宗族血脈關系為紐帶,對待遇不是那麽敏感,而且入伍之後想退出就很難了,所以暫時並不用擔心跳槽問題。這些府兵戰鬥力自然不能與家丁比,但是數量更多,是滕軍的基礎和血肉,他們如果上進的話,也有升入家丁的機會。

不僅如此,還有一個“候軍”的編制,也就是不授職田,只是臨時募集或者幹脆就是拉壯丁來的軍隊。這種雜兵的戰鬥力自然就很可疑了,換作以往,也就能運運輜重出出苦力搖旗呐喊用,但現在是火器時代了,發一柄火槍也能有一定的戰力。如果想迅速擴充軍力,用他們是最好了。

到了現在,夏家手下差不多有一千家丁、四千府兵,其中府兵平時分成兩班輪流服役,也就是說同一時間內有三千常備軍,戰時隨時可以拉出五千大軍。從數量上看並不多,但個頂個都是真正能打的兵,即使只拿冷兵器,戰鬥力也完爆同等數量的舊式宋軍——這簡直有點侮辱他們了,要知道,舊宋軍號稱五萬的大軍裏面都不一定有五千能打的真兵呢。

更何況,這支滕軍的裝備也完全超越了冷兵器時代。滕國雖然只有三州之地,但境內有泗水-南清河這條黃金水道,可以經商,而且治下的兗州出產煤炭,運到東海國能賣不少錢。總體來看,加上其他稅賦,夏家每年差不多能有五十萬元的收入。同時,基於土地的封建兵制節約了大量的軍餉,又不用學隔壁搞什麽基建和義務教育,使得他們的財政相當充裕,可以把大筆的錢用來軍購。拜此所賜,現在的滕軍裝備了眾多先進武器,其中就包括新銳的龍吟炮、人力船和大量的火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