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李氏朝鮮 二

1270年,3月22日,高麗,西京(平壤)。

高麗全境多山,只在海邊有零星點的平地,這些平地自然也就成了人口聚居之處。在這些聚居地之中,西京平壤可謂同時具備了地理與人文優勢。從地理上來說,這裏地形相對平坦,又有水系縱橫,適宜發展農業,同時群山環抱有險可守,是個偏安的好地方。從人文上來說,這裏地處中原文明向半島滲透的第一站,能首先體會到先進技術和先進文化的好處,自然也容易成為發達的地方。

但正是因此,也使得平壤成為了高麗與中原大國對抗的最前線。若是半島政權認命臣服於大國,那還好說,比如高麗建國早期的十世紀的時候,邊境和平,平壤一度成為鶯歌燕舞的好地方。可一旦與大國展開了對抗,那可就慘了,比如隋唐之時高句麗在平壤一帶與王師反復拉鋸,幾乎把這個好地方打成了白地。

而之前的幾十年,平壤又陷入了浩劫之中。高麗人對蒙古時降時叛,每次蒙古人起兵討伐都要來平壤一趟,那麽把這裏折騰成了什麽樣子就可想而知了。

不過在這個十年,情況好了一些,一來高麗國王王禃對忽必烈表現出了恭訓的態度,二來蒙古人也嫌煩了,有意識地在高麗北部扶植一些忠於他們的高麗領主以牽制反抗勢力,所以局勢就穩定了下來。西京無戰事,也就有了休養生息的空間。

所以,當去年林衍發動兵變,鏟除權臣金俊,廢除王禃改立其弟王淐,並且表現出了對元朝敵對的態度之後,平壤一帶的高麗領主們,如李延齡、崔垣、玄元烈等,齊刷刷地表示了反對,轉頭就投到了元朝旗下。

這種情況對林衍自然是極端不利的,元朝甚至不用派多少兵來,只要遣一員大將帶領數百精騎壓陣,靠北高麗仆從軍的兵力,就足以把他碾得灰飛煙滅。歷史上的情況也確實如此,林衍起事之後很快就被元朝鎮壓,一路從開京往南趕下了海,高麗的最後一點反蒙勢力也因此完全消散。呃,不過這個時空有東海人攪局,很不巧地與林衍同時鬧騰了起來,還把遼陽給占了、進一步威逼沈陽,使得元軍無心也無法東進,只能放任兩幫高麗人一南一北大眼瞪小眼了。

現在的高麗局勢是,北邊的親元派兵力眾多,林衍無力打過去;但林衍也不是吃素的,他掌握“三別抄”這麽一支精兵,幾年來與東海國貿易又攢下了不少精良武備,論實力不可小覷。而親元派人雖多,派系也多,單獨一個派系不可能對付得了林衍,又不夠齊心,沒法擰起來往南推過去。所以,雙方就只能這麽僵持著,各自尋找外援以求突破了。

在這個背景下,一股外部勢力突然到來,打破了僵持的局面。

……

黃海北部、高麗半島西岸,一支打著“齊”旗的船隊浩浩蕩蕩自西而來,逼近了大同江口。

自古以來,大城皆要依托大河而生,平壤城也不例外。大同江發源於半島中部群山,向西流經平壤城,又折轉向南,在黃州城附近再次轉向西入海,為平壤提供了水源和與外界交流的通道。反過來說,也為外來者提供了入侵的通道。

大河入海口水文復雜,船隊靠近後沒有徑直入河,而是擇地下錨停泊下來,派出小船勘探水文,再作下一步行動。

船隊中前部,一艘掛著華麗大旗的大海船上,李璮站在艉樓上,向東方的大河和兩旁的陸地看過去。

“了無人跡,連漁船都沒幾艘……”

大同江口很荒涼,與富庶的清河流域截然不同,令有志於此地的李璮不怎麽滿意。但這也不出他的預料,而且戰前自亂軍心不是個好主意,於是他立刻改口道:“也沒什麽防禦,我軍自可長驅直入。”

他命人取出一份地圖來,參照著眼前的實景在地圖上尋找著自己的位置。

這份地圖是東海國提供的,也不怎麽精確,就是在簡易的地形圖基礎上標注了一些城池的位置。李璮先找到了上面的大同江口,然後又循著河道向上遊看過去。

大同江的下遊地區歸屬高麗黃州管轄,黃州下轄五縣和若幹鎮,其中沿江的有江口南岸的長命鎮和內陸的江西縣,除此以外,並沒有特別的江防城塞之類的東西。

江防雖松弛,但大同江本身就是一個艱難的阻礙,江水湍急,江中水文不明,外來的海船難以直接闖入,齊軍想直搗西京還是不太容易。

但李璮敢率軍跨海遠征,自然不會毫無準備。待到小船在江口轉了幾圈,船隊之中便旗鼓大作,三艘中等體型的戰船便開始加速起來,向江口之中試探著行進過去。

這三艘戰船是李璮去年向東海國訂購的淺水炮艦,長約35米,體型修長,分上下兩層船艙。下層底艙中有人力螺旋槳動力,也可搭載一些人員物資,能夠推動整艘船在江水中自如行動。上層炮艙中裝備了一系列火炮,主要以成熟的龍吟炮為主,也有一些便於近戰的小口徑後裝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