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大戰

1272年,6月23日。

馬穆魯克的領袖,埃及蘇丹,著名的猛將,“獅子王”拜伯爾斯,確實沉不住氣了。

他手下雖然有上萬技藝精湛的馬穆魯克,實力雄厚,但他所面臨的局面可謂內憂外患,地位並不穩固。

在外,他面臨兩面受敵的局面。不但伊爾汗國從北邊侵入了敘利亞,西邊法蘭西人和英格蘭人也入侵了北非的突尼斯地區,哪一邊都不好對付。

在內,他這個蘇丹當得並不舒服。馬穆魯克們在驍勇善戰的同時,脾氣也非常暴躁,如果領袖不能讓他們滿意,可是隨時會砍頭再換一個的。當年,拜伯爾斯自己就是利用戰功得來的威望篡了前任蘇丹的位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對於這次嚴峻的兩面戰爭,本來他的打算是先西後東,先集中力量擊退北非的歐洲人,而對蒙古人誘敵深入,等騰出手來再在黎凡特熟悉的地形中打敗他們。但是局勢的發展並不盡如他的預料,伊爾聯軍根本沒有南下的意思,反而一副像是要在敘利亞紮根的樣子,派出兵力到處收稅,修建工事,驅除馬穆魯克的官員和偵察騎兵,集中兵力清除他們在敘利亞周邊設立的城池和堡壘。

這種局面就對他很不利了,不但在軍事上不利,在政治上也不利。不少憤怒的青年馬穆魯克指責他坐視敘利亞淪陷,是“膽小、無能、通敵,不配為蘇丹”,動搖了他的地位。

如果是十年前,他們或許還能忍,但是這十年來馬穆魯克對上蒙古人和歐洲人勝多敗少,牢牢控制住了黎凡特到敘利亞的富庶地帶,只留下沿海幾座城池給十字軍。這些輝煌的勝利和牢固的控制在給埃及帶來了豐厚收益的同時,也養出了馬穆魯克們的心氣,使得他們把這些地方視作了自己的地盤——自己的地盤被人搶了,明明對方只是手下敗將,領袖卻龜縮在後面不敢出擊,這怎能不讓他們窩火呢?

群情洶湧下,拜伯爾斯也不得不做出了妥協,調遣大軍準備收復敘利亞。

本來他還能再拖上幾個月,不過正在不久前,一份天降大禮包砸在了他的頭上——英格蘭的愛德華王子死了老爸,急著回去繼承王位,於是匆匆與他簽了和議退兵。這下子,兩路威脅一下子解了一路,再不出兵收復敘利亞就說不過去了,於是拜伯爾斯就率領數萬早就動員起來的大軍,從黎凡特一路北上,到達了敘利亞地區,與伊爾汗國聯軍遭遇了。

兩軍都擁有大量的輕騎兵,馬穆魯克這邊質量要好一些,但蒙古騎兵的數量更多,總體來看勢均力敵,誰也無法完全遮蔽戰場。這樣的兩支軍隊,打起來反而沒什麽花活,新月地帶的寬度就這麽點,有點動靜對方很快就知道了,什麽千裏奔襲分進合擊之類的奇謀都是做不到的,因此互下戰書之後,雙方主力很默契地在名城霍姆斯之南匯聚了起來。

十年前,蒙古大將怯的不花率領的西征軍就是在這附近被馬穆魯克大敗,從而止住了西征的勢頭。這多少有些不吉利,但對於伊爾聯軍來說,當地仍然是個合適的戰場。因為霍姆斯西邊緊挨著十字軍建立的“的黎波裏伯國”,現在他們是友軍,可以方便地從海上獲取補給,同時也是一條退路,而東邊又是茫茫沙漠,不用擔心突襲,兩翼都有了保障。

而對於馬穆魯克來說,他們固然是希望伊爾聯軍再往南走點的,最好能進入南邊的赫梅爾山谷,正好打個伏擊。但既然蒙古人不願意繼續南下,也就只能在這裏打了。還好,這裏也是能接受的戰場,因為地形平坦,正適合有質量優勢的馬穆魯克發揮。

於是,兩支舊時代頂尖的軍隊,就這麽如同火星撞地球一般地遭遇了。

……

“中間的是蒙古人,前面是波斯步兵……那個旗子是奇裏乞亞的亞美尼亞人,左邊的是突厥人,右邊的是……特拉布宗,呵,這些懦夫也敢出來湊熱鬧。左邊那個畫著半圓和葉子的是什麽旗,怎麽這麽多大車?咦,右邊還有一個類似的營地,有門道啊。”

拜伯爾斯披著一身精致的紮甲,用一枚珍貴的來自東方的望遠鏡觀察著北方的聯軍陣容。他身經百戰見得多了,只粗略一掃,就辨認出了對面的各種旗幟和兵種特點,作戰計劃也在胸中漸漸成型。

馬穆魯克這邊也針鋒相對地列出了陣仗,他們不如伊爾聯軍那般人多雜亂,但也有好幾方勢力。

真正的馬穆魯克精兵在後面壓陣,前方排列著他們從埃及帶來的扈從步兵,兩翼分布著從黎凡特地區雇傭來的仆從軍,其中大部分和對面的仆從軍一樣戰鬥力可疑,但也有一些精幹力量,比如與蒙古人有滅國之仇的花剌子模重騎兵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