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事變

1273年,癸酉,南宋鹹淳九年,元朝至元十年,東海商社登陸第十九年。

4月12日,10:30,臨安。

四十歲的陳宜中,就站在那裏,復雜的目光望過去,都是自己二十歲的影子。

當初寶祐年間,他還在太學就讀的時候,當朝權相丁大全倒行逆施、肆意妄為,惹得民間怨聲載道。他與黃鏞、林則祖等五位同窗不懼權貴,勇敢地站了出來,上書官家聲討丁大全,並號召世人共反這個奸相。

那是多麽一段意氣風發的歲月啊,年輕人的激情與情懷完全迸發了出來,雖然最後遭到了丁大全的打擊報復,但人生有此一遭,無疑是值了。

也正是因為這段經歷,他和他的同窗才贏得了“六君子”的美名,也為他後來的仕途鋪平了道路,也才有了他現在的榮華富貴……而有了榮華富貴之後,他的立場也悄然調轉了!

“年輕真好啊……”

陳宜中感嘆了一句,然後收起了感嘆的思緒,換上了一副嚴峻的表情,冷冷地一揮手道:“前進!”

這個模糊的命令很快被他身邊的新編禁軍軍官轉化成了具體的口令,然後禦街南端一部嚴陣以待的新軍舉起了盾牌,排出了一個足以將整條街擠滿的龜甲陣,向北邊推擠了過去。

在這群武夫正對著的方向,有一大批穿著長衫高冠的文士,同樣把不寬的禦街擠得熙熙攘攘。他們不久前還士氣高昂,一路從城西的風波亭出發,經過國子監、太學,沿著禦街一路南行,喊著口號,試圖去皇城根下向朝廷請願。然而現在秀才遇到了兵,自然是沒法說理了,整齊的口號一下子變成了嘩然之聲,士氣不由得矮了下來,頂在前面的人咽著口水,不知道該怎麽辦,後面的人則有意無意地向後排和兩邊的街巷挪動,做好了退卻的準備。

今年初,蔡國公高達試圖收復一部分北方故土,結果兵敗被俘,這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朝廷得知之後自然是雷霆大怒,賈似道很快取得了皇帝的同意,將一軍新軍調往湖北蔡國邊界,並要求高家遣人赴行在請罪並講明情況。

賈似道一向與高達不睦,此舉顯然有趁機報復之嫌,但畢竟高達無令出擊在先,旁人也不好說什麽。

而更令人憂慮的是,元國在擊敗高達之後並未停手,反而向淮西、襄樊前線增派兵力,一時間局勢震動,天下人為之側目,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意。

在這種時候,朝廷卻未覺醒過來,沒有加強對蒙元的防禦,反而仍在不斷對安南增兵,在各地厲行清田,在信陽與蔡軍殘部拉鋸,在朝中打擊“高黨”,高官們仍然日夜鶯歌、醉生夢死。這便引發了有識之士的憂慮,他們在輿論和公開場合表達自己的不滿,要求朝廷停止無謂的內耗行為,專心應對元國的威脅,相互串聯之下,最終有了這次的大遊行。

隊伍中有著大量來自各地的名士,但其中的骨幹卻是太學生,畢竟他們有激情、平日住在一起組織起來也方便,可以說是活動的主體。他們打出了“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停止清田,專心抗敵!”等口號,希望朝廷能收縮精力,專心對付元朝的威脅。

名士們結成的團隊浩浩蕩蕩,旁邊的街巷中還有大量看熱鬧的民眾,其中不少人還學著秀才們喊上兩句。

各大報社的記者們現在更是奮筆疾書,有的用慷慨激昂的文字記錄下遊行盛況,有的用現代素描技巧在畫板上龍飛鳳舞,一副副簡單卻傳神的圖像不斷浮現出來。

如此之盛況,幾乎可以確定會載入史冊了。

不過,他們自以為自己是正義的,可朝廷卻並不這麽看。對於賈似道來說,元朝的威脅是遙遠的,可這種形同逼宮的有組織遊行的威脅卻是近在眼前實實在在的——若是就讓他們這麽成了,以後有點事就再來一次,那他這個丞相還怎麽當?

所以,賈似道就令陳宜中出面解決此事——之所以派他來,自然是因為當年他就是這麽起家的,大概會更有經驗些——但面對洶湧的民意,陳宜中也沒什麽好辦法,只能帶兵來跟他們說理了。

現在,面對徐徐推進的盾墻,遊行隊伍果然慌亂起來。陳宜中從高台上望去,北面的隊伍後方不斷有人散去,看來整個隊伍消散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他松了一口氣,捋著胡子說道:“好,這樣就好——”

“且慢!”

正當危機即將解決的時候,遊行隊伍中卻突然沖出了十幾個男子,沖到了盾墻前面試圖阻止他們的推進——單憑他們這點力氣肯定是擋不住的,但大宋重文輕武了幾百年,士兵們心裏對於這些讀書人還是很敬畏,剛才遠遠地嚇一嚇也就罷了,現在面對面地接觸起來,就不知道該不該繼續推了。於是一時間盾墻還真就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