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戰列巡洋艦(第2/3頁)

實際上,江級、海級及她們所配備的先進鋼骨結構和蒸汽動力系統,都是受益於燎原級項目而誕生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之前的蒸汽船全部都是燎原級的實驗品。而經過了數不清的實驗、挫折、小試牛刀和技術進步之後,這一級真正的主力艦終於得以在今年面世了——

她甫一出世,便宣告所有舊時代的戰艦全部過時了!

燎原級不是單靠幾個股東出謀劃策就能建出來的,她的建造需要各行各業數萬人的深入參與,難以保密,也不需要保密。實際上,自從兩年前正式定型開始,這型船的假想圖和簡介就出現在了公共刊物上,成為國內艦船愛好者津津樂道的談資,甚至還有人跑到闊馬區爬墻臥草偷窺建造進程。只要窺探起來不過火,相關部門就不會隨便制止,反而有所縱容,以提升國民的科學素養和自信心。

也難怪現在這麽多士兵見到她的真容之後激動起來,但這種激動也僅僅是思想前衛的東海國民才會有的獨特情感,外人難以體會。燎原級的這些先進指標在沒有相關知識的外行人聽來無異於天方夜譚,即使傳播到了外界,也不過是和志怪故事一般的逸聞罷了。

在火光的照耀下,兩艘燎原級“燎原號”和“真炎號”靜靜地停靠在港區中央位置的碼頭上,她們是如此的美麗,看上去簡直不像是這個時代應該存在的船——她船身修長,小角度的傾斜式艏部向上優美地高高揚起,船體幹舷外飄,上層建築大致可分前後兩個艦島,雖高低不平,但都包裹在向內傾斜的側舷壁中。側舷與船體兩個斜面相交,形成一道自艏尖延伸到艉部的弧線,由紅線勾勒,與白色塗裝的船體映襯,形成了點睛一般的一筆,任誰看到都會忍不住掏出最華麗的辭藻去贊美。

此時船內的鍋爐正在預熱,高高的煙柱從舯部的煙囪中冒出來,染得整個港區都是煤煙味,卻為她們更增添了一份力量感。

燎原級的設計風格“延續”自江級,但江級只是條二百噸的小船,而燎原級卻是63米長、9米寬、吃水4米、排水量一千噸的大型戰艦。單論排水量,這並非當今東海造船業的極限,在此之前,闊馬造船廠已經有能力制造一些排水量達到1500t的大型傳統海船了,如果有需要,他們完全可以把燎原級造得更大。但是受限於當今蒸汽動力系統的功率,過大的船無法在機動性上令人滿意,因此多番考量後還是采用了現在的尺寸。

雖然尺寸上略有遺憾,但如此後現代的設計風格在燎原級身上終於達到了完全體,給人一種超越時代的美感——既不是傳統風帆戰艦圓滾滾的外觀,也不是鋼鐵戰艦時代眾多淩亂的部件堆積到一起的感覺,反倒有些21世紀注重隱身設計的驅逐艦護衛艦的味道,或許這便是大道歸一吧。

當然,在這劃時代的外表下,她的內部結構還是很有延續性的。

整艘船可以分為船體和上層建築兩部分。船體從下到上分了底艙、客貨艙和炮艙三層,實際上就是繼承自烈焰級的結構,只不過在此基礎上向前後拉伸,伸出了尖銳高昂的傾斜式艏部和巡洋艦式的艉部,使得船體變得修長而優美,同時也有了更大的空間和更好的適航性。

在修長船體的基礎上,舯部又加蓋了一層第二炮艙。而在第二炮艙的基礎上,又在前部加蓋了一層半高的艦橋,在後部加蓋了一層高的封閉式炮艙。這些艙室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經典的類似於江級的雙島式布局。實際上,拋開設計風格以及艏艉部分,這艘船的主體結構其實和經典的74炮戰列艦相差無幾,也正應了當初鄭林和梁恩搗鼓出來的設計思路。這種實用化的設計思路與設計師現代化的設計風格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這種有著強烈的時空錯亂感的風帆蒸汽混動戰艦。

當前的燎原級裝備了兩台“炎能-3.5”大型鍋爐和兩台“洪流-450”復脹式蒸汽機,雙軸雙槳驅動,每軸可輸出300kw的功率,兩軸全力輸出足以推動整艘艦船以12節的高速前進。她的煤艙最多可搭載125t優質煤炭,在8節經濟航速下可續航三千海裏。此外,她依然保留了帆裝——不僅保留了,而且帆力比以往任何一艘帆船都強,在三根高達50米的高大桅杆所懸掛的海翼帆驅動下,即使不依賴機動力,也可達到最高15節的高速。這意味著她在風向適宜的情況下甚至不需要開機,真正的續航力要遠超三千海裏,這就為全體大會更宏大的目標提供了可能性……

正是因為這種充沛的續航力,使得海洋部一開始將其歸類為“巡洋艦”,寓意其可以縱橫各大洋,隨時鎮壓反抗力量。但又因為她具有兩層炮艙和大面積的露天甲板,火炮數量達到了66門,仍然以側舷炮擊為主要作戰方式,所以又冠以“戰列”前綴,最終定了“戰列巡洋艦”這麽一個霸氣的稱謂,呃,也算貼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