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臨安事變 四 概率與數量(第2/4頁)

“這力道怎麽這麽大?”錢見感受著地板上傳來的震動,感覺有些不對,炮彈就算打中了,震一下也就完了,可這怎麽有種往上鼓的感覺?而且……他抽了抽鼻子,“怎麽有股火藥味,我們這邊開炮了嗎?”

他的問題其實只是自言自語,因為在連貫的巨響中人聲根本傳不出去。但不用他提醒,其余幾人也察覺到了不對,自己這邊又沒開炮,怎麽會有硝煙味?

很快,他們就驚恐地發現了真相——船頭著火了!

穿甲爆破彈在攻入船殼內部後,事先設定的引信也到了時間,內部裝藥發生了爆炸。這對於海戰來說是前所未有的體驗,但客觀來說,這種彈頭裝藥量只有150g,而且黑火藥本身的爆炸威力也有限,所以其實破壞力並不大,也就是能給周邊的木板炸個小坑出來的程度。但壞就壞在,這船是木頭做的,被火藥炸一下很容易產生細小的碎屑,這些碎屑相比整塊的木板更容易被高溫藥氣所引燃,而一旦有了這些星星之火,周邊的大塊木頭也就很容易跟著燒起來。所以,彈頭爆炸的地方難以避免地有煙火冒了出來。

這種小火苗若是及時處理,還是不難撲滅的。但宋軍沒有專門的損管工作,附近的船員又早就被巨大的聲勢嚇跑了,所以根本沒人去管這事。火勢從中彈最多的艏部開始燃起,很快向後蔓延了過來,甚至燒到了炮艙中來不及撤走的火藥,發生了進一步的爆炸……

……

另一邊的燎原號上,火炮的連續發射也使得炮艙沉浸了在硝煙的氣息中。

後膛化對於艦炮的意義尤為明顯,炮手們不再需要將火炮前後移動甚至危險地把身體探出窗外去往炮口中裝填,只要在炮尾開開閉閉就能輕松完成換彈,因此一個個都打得酣暢淋漓。剛才的不到兩分鐘的時間裏,單是上炮艙的十門炮,就發射了五十枚以上的炮彈出去,都頂得上三甲板戰列艦的一輪齊射了。

與此同時,艙內輸彈井的升降梯也不斷上上下下,把新的彈藥從彈藥庫中提舉上來,再由一隊被拉來幫忙的陸軍搬運到各炮位上去,為他們補充彈藥,並將打空的藥筒送回彈藥庫中。

但是,裝填的問題解決了,可還有別的問題是解決不了,比如煙霧。畢竟17式的發射藥仍然是黑火藥,惱人的硝煙是消除不了的。燎原級對此做出了一定的應對,炮艙中安裝了排氣扇,由先進的電動機驅動,不斷將外界的空氣鼓進來,將大部分硝煙從炮窗中驅散出去,使得艙室的空氣質量不至於過度糟糕。但是,這也只是稍微改善一下,沒解決根本問題,炮艙之內的煙氣能驅走,炮艙之外就只能等自然擴散了。而在連續的發射之下,硝煙的產生速度已經超過了擴散的速度,在左舷外圍堆積形成了一片雲霧一般的煙團,籠罩住了射手們的視線。

在這麽遠的距離上,若是不能瞄準,那就等於打水花了。所以,在煙霧形成之後,艦橋適時下達了停止炮擊的指令,儀表板上的一個綠牌子翻成了紅色,同時又響起了一段休止鈴聲。各炮組打完最後一炮後,便停止了射擊,整艘船漸漸安靜了下來,只留下腦海裏不斷回響的耳鳴聲。

炮擊一停,周宏立刻指揮道:“好,射擊停止,現在開始清膛!”

由於采用了金屬藥筒,黑火藥爆炸產生的大部分殘渣都留在了藥筒裏,使得17式不需要像前膛炮那樣頻繁清膛。一般來說,打個十幾發再清膛也是沒關系的,但現在既然一輪射擊停止,那麽為什麽不趁這個間隙趕緊先清理一下呢?

炮手們熟練地拿起了水桶和海綿拖把張羅起來,他們都是熟練工,不需要操心,於是周宏順路攀上了後艦島的小炮艙,借著高處觀察起戰果來。

燎原級共搭載66門大炮,除了下炮艙的32門鯤炮,剩下的都是17式。其中上炮艙20門,艏艉露天甲板放置了6門,最後8門則放在了後艦島的小炮艙裏。

燎原級與江級一樣,都是雙島式布局,舯部有前高後低兩個高出來的上層建築。其中,兩型船的前艦島都是指揮用的艦橋,但後艦島的定位卻並不相同。江級的後艦島是蒸汽機組的控制室所在,是因為底艙深度不夠而不得不設置的上層建築。但燎原級的後艦島並沒有這個作用,實際上設計部門一開始並不打算設置這個艙室的,而是想著直接留一片露天甲板出來,八門炮就這麽露天放置。但是後來發現情況不對,這個位置正好在煙囪後面,而煙囪裏偶爾會冒出未燃盡的火星,萬一好死不死落在大炮附近點燃了火藥,可就真是無妄之災了。所以,幹脆又在這八個炮位之上加蓋了一層甲板覆蓋起來,便形成了所謂的後艦島小炮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