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第三野戰旅

1273年,10月18日,博州。

騎兵中士沈河一夾馬腹,身下的夥伴便加快了速度,朝前面一名奔逃的蒙古騎兵追去。

他騎的是一匹第三代的青島馬,比起前面的蒙古馬更為高大且靈動,兩者間的距離不斷拉近,幾乎能聽見彼此的呼吸聲了。

前面那名蒙古騎兵急了,把馬往左一拉,右手往後一揮,舉著一把土造手槍就朝後打了過去。

“砰!”

伴隨著槍聲,鉛彈疾馳而來。這種動對動且沒有瞄準的場景,命中本應是幾乎不可能的事,但對方不知道走了什麽狗屎運,瞎貓撞上死耗子,鉛彈居然正中了沈河的胸口!

“咚!”

碰撞產生了一聲悶響,沈河感受到胸前似乎被打了一拳,下意識低頭一看,緊接著就忍不住笑了出來——胸甲沒有擊穿!

隨著敵軍火器的普及,東海騎兵的裝備也產生了變化,不再追求全面防護,而是換裝了根據“重點防護”理念設計的半身板甲。新防禦套裝“崁垣”只有頭盔、胸甲、背甲、護手、護膝等少量部件,但增加了厚度。前面這塊胸甲尤為了不得,可是一塊最大厚度有5mm的錳鋼板,重3.8kg,經機械鍛造並熱處理,防禦力驚人。

即使是尋常步槍的鉛彈,對上這塊強力胸甲也幾乎無法穿透,得上鋼芯穿甲彈才行,更別說低動能的手槍彈了。現在沈河雖然中了一槍,卻安然無恙,甚至胸甲上都沒留下太大的痕跡。

“哈哈,小賊,看我的!”

禮尚往來,沈河也取出手槍,砰砰朝敵騎開了兩槍。但可惜,他的運氣不夠好,兩槍都打歪了——

就在這時,敵騎把馬頭一轉,向他殺了回來!

“受死吧!”對方含糊地吼著,持刀向仍然拿著手槍的沈河逼過來。

顯然他是個懂行的,知道東海軍的手槍是兩連發,打完兩發子彈後正是最脆弱的時候,就該趁這個時候要命!

眼看著對方沖過來,沈河就像被嚇傻了一樣,仍然拿著手槍沒有換刀,直到刀口都快砍過來了,對方的鼻孔都能看清了,才——又扣動了兩下扳機,啪啪又打了兩槍出去!

“砰!”“砰!”

兩枚錐形鉛彈撞在蒙古騎兵的身上,穿透他薄薄的嵌鐵皮甲,撕碎了他的血肉。他在跌下馬的前一刻,仍不可置信地大瞪著雙眼:“怎麽可能!”

“籲!”

沈河見他落馬,拉住馬頭停了下來,轉過槍口又朝他砰砰補了兩槍。

然後,他瀟灑地對著槍口的煙吹了一下,又拉開手槍轉輪後面的擋彈板,取出槍管下的小通條,將裏面的彈殼一個個捅了出來,再從彈藥包中取出六枚短粗的子彈,往彈巢中裝了進去。

“還是這玩意爽利啊。”

他把槍插回槍袋,拍了拍,觀察了一會兒周邊局勢,就朝隊友匯合過去。

不光盔甲,東海騎兵的武器現在也有了很大的革新,最新的“鎮星”轉輪手槍替代了過去的“驚蟄”雙管手槍,火力大幅增強。

鎮星手槍,全稱東海16式軍用轉輪手槍“鎮星”,12mm口徑,六發彈巢,180mm槍管,體型著實不小,份量也近1kg,實在不輕了。

說起來,股東們早就想要一種轉輪手槍了,畢竟射速夠快,無論是個人防身還是軍用都有很大價值。但這種槍既有活動部件,又有漏氣問題,所以對技術要求相當高,之前也試作過幾把,但直到近幾年工業規模和技術足夠了,才有了量產的可能。

不過有個優點,這把“鎮星”從一開始就是雙動設計而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單動轉輪。所謂單動,就是轉輪的轉動只能靠按動擊錘來進行,打完一發要按下擊錘才能打另一發;而雙動就是設置了一套機構將扳機與擊錘聯動,扣動扳機的前半段就完成了“壓下擊錘-轉動轉動”這一系列動作,後半段才是正式擊發,當然,扳機力也會因此而增大。雙動機構並沒有比單動復雜太多,而射速的改善是明顯的,因此軍工部門一開始就奔著這個結構去了。

但是另一個經典設計“擺出式轉輪”由於會影響結構強度、增加誤差,所以他們並沒有采用。因此這把槍只能稱作“轉輪”手槍而非“左輪”手槍,打完六發之後只能一枚枚退掉彈殼並且把新子彈裝進去,比較費事,而不是像左輪槍那樣可以瀟灑地擺出轉輪,一把把六枚彈殼全捅出來,然後用一個快速裝彈器直接把六枚新子彈裝進去。這一點,就只有等待後續版本改進了。

由於轉輪和槍管之間只能靠端面閉合,鎮星不可避免地有漏氣問題,威力比同是12mm的驚蟄要差一些,但是六連發的優勢完全彌補了這一點。

在廣闊的原野上,像沈河一樣的東海騎兵們散了一大片出去。他們憑借快速的青島馬、堅固的盔甲和犀利的槍械,縱橫捭闔,如同老鷹捉小雞一般驅逐著天下聞名的蒙古騎兵們,拉出了一個巨大的絕對控制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