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大難臨頭

華夏元年,7月17日,長安。

“徐鐵馬不是還在河中府嗎?讓他把北邊的兵調回來,去救潼關!”

“不行,現在風陵渡被奪,他們就是能飛到黃河邊也過不去,還是讓華州的兵東進吧!”

“如今夏兵已在潼關後駐營了,華州兵守城尚可,出城野戰的話,豈不是送羊入虎口?”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按你們的意思,難不成要就這麽看著夏軍把潼關拿下來?”

太極殿偏殿的議事堂中,幾名大員正對著地圖和軍報,激烈地爭論著。

如今夏軍對著關中四面八方來攻,前線戰報如雪片一般飛來。元國雖然沒有電報這等利器,但一向重視驛路建設,邊境情報大多能在一日之內傳回來,以古時標準堪稱迅捷了。而隨著夏軍的步步緊逼,傳信距離不斷縮短,長安收到情報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到了今天,他們甚至能收到當日的從東邊的河中府來的急報了。

黃河自北而來,在潼關附近折轉向東,河中府便位於這拐角東北方,乃秦晉門戶、河防重鎮。昨日河中府便有急報送來,報告夏軍船隊突破了壺口,大舉南下,今日更是一大早就送信過來,報告他們奪取了黃河北岸的風陵渡,開始進攻南岸的潼關。

在此之前,華夏軍的第五路軍已經攻破函谷關,抵達潼關東側開始攻關。只是潼關實在太險,關前道路難行、無地落腳,而元軍又將其作為根本之地重點防禦,所以夏軍縱使有火力優勢也進展緩慢。而現在第八路軍從北經水路而來,突然攻入後方,潼關背腹受敵,局勢可就危險了。

潼關必救,然而該怎麽救呢?在此之前長安已經往潼關派過一次援軍,而如今危急的可不止潼關一處。東北方太原已失,多路夏軍圍攻晉寧路(臨汾),局勢危急,需要派兵去救;北方延安路已失,夏軍正在大舉南下,局勢危急,需要派兵北上攔阻;西北平涼和涇州接連淪陷,夏軍直逼邠州,要是攔不住,那直接就進關中了……

安童對身邊的爭吵聲恍若未聞,直勾勾盯著地圖上的幾個箭頭,默然不語。過了一會兒,他收回目光,卻不去參與爭辯,而是離開了這間議事堂,穿過走廊,去了外面園中一座小亭子裏。

亭中,平章政事張易正坐在石桌旁,斟茶獨飲著。

張易在朝中本有不錯的仕途,但之前夏國發布《討戰犯檄》,他被指稱為頭號戰犯之一,此後他在朝中就成了瘟神一般,普通官員唯恐避之不及。雖說忽必烈因此對他更為信任,把許多重要工作指派給他負責,但內外交困,他也做不了多少事,反倒受了不少白眼。因此他也放棄努力了,混日子得過且過,在今日這般軍務緊要之時,反倒一個人在外面閑坐著喝茶。

他見安童過來,微笑問道:“丞相,怎麽有閑心出來透氣,可是戰場上有什麽好消息了?”

安童苦笑了一下,搖頭道:“哪還有什麽好消息啊,夏軍自河上來,潼關險了……仲一,你說我該從哪調兵去救?”

張易給他斟了一杯茶,然後問道:“長安城中不還有三個萬戶的侍衛親軍麽?”

安童喝茶潤了潤喉,道:“你又不是不知,雖是三個萬戶,但往各地抽調了不少出去,如今總共才一萬多些。這些人防守長安城都有些不夠,不敢往外再派出去了,不然夏軍不需大軍到來,只需遣一隊精銳孤軍深入,長安便危急了。”

張易沒有對此做出評論,而是擡頭看著他問道:“陛下現在到興元路了嗎?”

興元路即漢中。唐代興元年間,德宗避難於漢中梁州,事後便將其升為興元府,名號一直延續至今。如今關中危急,而漢中盆地四面環山,僅有數條山間棧道可通,只要把路一毀,即便不派兵守,夏軍想攻進去也得耗費不知多少時日。而長安城雖然也是多年經營的大城,可真要被夏軍突入關中了,恐怕也堅持不了多久。所以,早在夏軍進攻之前,元國皇室就暗中制定了“南狩”計劃,等到開戰後節節敗退,更是果斷動身了。

安童看了看四周,壓低聲音說道:“陛下本不欲出城,甚至還聲稱要以身殉國。但皇太子尚在漠北,沒法代天子出鎮巴蜀,眾臣苦勸之下,陛下只能勉為其難同意了。南下車輦分了四路,分別自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過,陛下真駕走的是子午道,已到興元多時了。”

然後他笑著一嘆,道:“興元興元,好名字,希望大元能在此地中興吧。”

張易沉默了一會兒,然後放下茶杯,道:“既然如此……那麽這三個萬戶也別想著去救哪邊了,趕緊收拾行裝,南下去護駕吧。興元雖險,卻也過於局促,若是方便,陛下還是應當盡快入蜀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