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終有不行的時候(第2/3頁)

分明是李隆基見不到楊玉環的面,屢次被阻擋於觀門外,就算是硬闖也沒辦法,那道無形的氣墻就是阻擋他入內,無可奈何之下想到請楊雲出面幫忙調停。

李隆基有個習慣,那就是每次見到楊雲,都會給一點好處,不是加官晉爵,就是賜予金銀財帛,就像一種利益交換,每次不讓楊雲空著手回去。

楊雲在貞觀殿內見到形容憔悴的李隆基,這一次皇帝沒有表現出太過親近的樣子,正襟危坐。

君臣間簡單的禮數過後,李隆基便拿出一份早就準備好的詔書,讓高力士遞給楊雲。

“國師,朕一直都要賜你爵位,卻因為一些事阻礙未能成行,今日朕便正式封你為衛國公。”

李隆基當即宣布了楊雲的爵位。

楊雲知道,衛國公是歷史上楊釗也就是楊國忠的封號,起於楊國忠出任丞相位極人臣後,可現在楊雲並沒有執掌朝堂大權,之前大唐被封為衛國公的是幫李世民平定草原千古留名的名將李靖。

楊雲連忙跪拜道:“臣何德何能,實不敢當。”

高力士笑著說道:“這是陛下對國師的禮重……國師法力超群,先是預測地動,修復老子道像,如今又為陛下煉丹,勞苦功高,乃大唐中流砥柱……國師不用太謙遜,這是你應得的,謝恩便可。”

高力士說話很有一套,仿佛楊雲被封為衛國公有他從中說和的功勞,這也是他話術巧妙的地方。

但楊雲豈會不知他在背後充當什麽角色?現在他再怎麽偽裝,楊雲也不會對其有任何信任和期待。

李隆基正色道:“大唐正是因為有國師在,才蒸蒸日上,萬民歸心……朕準備加封你為中書侍郎,平時在中書省行走,但凡朝中事務你都可過問,朕想讓你多參與朝事,把煉丹的事盡可能放下。”

楊雲之前是禦史大夫,掛著個虛銜的禦史台最高長官,看起來逮著誰都可以狂噴,卻沒有實權。

現在讓他當中書侍郎,僅次於中書令,做了剛調任中書令不久的張九齡的下屬。

大唐尚書令不常設,因為唐太宗李世民任秦王時曾擔任過尚書令,為皇者諱,自太宗登基後便不委任尚書令,那日李隆基遷張九齡任尚書令的本意是讓其沒有實際權力,不想這跟大唐的官制發生沖突。

門下侍中和中書令都是正三品官,而尚書令自開朝便是正二品,其副手左右撲射是從二品,連下屬的六部尚書都是正三品,這就導致張九齡被貶斥更像是升官。

另外中書負責決策,門下負責審議,尚書負責執行,從表面看尚書省是跑腿幹苦力,然而從實際運作機制上,朝廷政令出台,首先是皇帝授意,中書省擬好草案,門下省封駁審議,交回皇帝裁定後交尚書省,由尚書省交到對應部門實施貫徹。

如此一來,中書、門下兩省基本附屬於皇帝,類似於秘書部門,而尚書省相對獨立,更像政府部門。

同時,因為三省共議國事,作為實際實施部門,尚書省有權參與前期決策和審議,而中書和門下對於政令實施情況如何,卻未必了然,如此一來,說尚書令“總領百官,儀形端揆”,為三省之首,當之無愧。

如此一來,就跟李隆基任命牛仙客當左相的意思相違背。

近來隨著張九齡加大對尚書省的掌控,眼看六部這些執行衙門有脫離中樞自行其是的意思,在高力士奏請下,李隆基改任張九齡為中書令,仍然是右相之一,卻避免了政府部門脫離掌控。

書歸正傳,若是換作以往,楊雲或許欣然受之,但現在楊雲正忙著殖民南美,哪裏有那閑工夫處理朝事?

楊雲拱手道:“臣只精於道家方術,對於治國之道多有不解。”

“沒事,讓朝中人多提點你便是,如今的中書令張卿家乃是你妻子的祖父,有他在,自會提點,以後位列中樞,朝中有朝議時需要出席,屆時朝中大小事務你都可以發表意見,朕也會虛心采納。”

李隆基的話,顯得他對楊雲格外看重。

但這種看重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讓他當皇帝跟貴妃間的傳聲筒,更要幫李隆基處理好煉丹事務,或許還有讓楊雲在朝中當眼線的意思。

楊雲正考慮如何回絕,旁邊的高力士笑著拱手:“老奴這裏先恭喜衛國公了。”

楊雲覺得眼下獲得權力為時尚早,應該一步步慢慢來,不至於一下子就被架到火上烤,但想到現在該樹下的敵人早就樹下了,沒必要刻意躲避什麽。

既然李隆基想給,他還拒絕作何?

欣然受之得了。

楊雲恭敬行禮,道:“臣多謝陛下禮遇賞識之恩。”

李隆基笑著點頭,這下他更有底氣指使楊雲去做事了,招招手讓楊雲到他近前,嘆息道:“那日有歹人對朕和貴妃不利,朕應對失措,以至於貴妃回來後,對朕不理不睬,你去幫朕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