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3/6頁)

河西環視著同事們,覺得他們似乎是明白了一些。但他們目前還難以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結果,覺得還是由河西來解說更清楚。河西繼續說道:

“當他把尾端當作前端裝進相機後,數碼便整個顛倒了。由於他倒卷時是在黑暗處按的快門,膠片並沒感光,所以他拍攝的‘反卷’就會拍出普通照片來。門脅拍攝16、15的時間是5月27日中午1點左右,即在川崎殺了村越急忙趕到八方嶺的時候。當天晚上他來到唐松山莊,有意讓山莊的管理員看到他,第二天即28號早上,他在山莊拍下了14、13,13他頗有心計地讓山莊管理員按了快門。這樣一來,就等於13以前的照片都無庸置疑地拍攝於28日早晨以前。唐松山莊的管理員知道門脅是27日晚到達山莊的,所以從行走時間上來推斷,無論是行走大山時拍的12-⑤,還是在冷池拍的④和③,都會被斷定為是在27日的白天和26日的傍晚拍攝的。討論門脅作案的可能性時,我們否定了‘分期攝影’,而且我們也知道他在⑤和④之間相隔的18個小時內無法往返川崎,門脅不在作案現場的證明便完全成立了。”

同伴們長出了一口氣,沒料到門脅的手段竟如此簡單。以前大家都為不能倒卷所迷惑,忘記了雖然拍照時不能倒卷,但可以事先倒好,進行“反向攝影”。

河西同家屬一起度假時得到啟示。那天在娛樂場的大食堂裏,服務員把為小孩定的西餐、冰點心、冰淇淋的順序顛倒了,先拿來了冰淇淋,他的妻子為此生了氣,他安慰她說:“先吃哪個到了肚裏都一樣。”就在那一瞬間,他僵化的腦子一下受到啟發:門脅走的路線,無論是從登山口開始走,還是從下山口往回走,途中經過的地方是一樣的。把這個原理用在安裝膠卷上不也同樣分辨不出哪是頭哪是尾嗎!即使倒著照,照下的風景也是相同的。問題是“反向攝影”果真行得通嗎?對此,河西作了實驗,證實“反向攝影”完全可行。

“問你一個問題可以嗎?”山路舉手說。

“請。”

“120股卷是纏在卷軸上的,很容易打卷,而且塗感光劑的那一面也很容易幹燥收縮,使膠卷變成圓筒狀。如果不從後面加適當的力壓平,膠卷則對不準鏡頭。相機上的彈簧壓板正是要解決這一問題的。但是,因制造廠家的不同,膠片的收縮力也千差萬別,單靠壓力固定不變的彈簧壓板則無法調整得很得體。為此,各廠家想了許多辦法,如生產專用膠卷,使之適應於相機壓板的壓力等。門脅用這種極易出錯的膠卷進行反順序拍攝,能否照出好的照片呢?”

山路不愧是照相通,問題提到了關鍵上。120膠片同遮擋保護紙一道纏在膠卷軸上,保護紙比膠片略長,擰卷時容易出現保護紙微微離開膠片的松弛現象。出現松弛現象的地方,勢必會在擰卷過程中從彈簧壓板和膠片之間滑過去。這樣一來膠片就難以保持它的平面位置。

河西像是估計到有人會提出這類問題,他拿出幾卷膠卷和幾十張照片讓同事們看。他說:“專業知識我不太清楚,我這裏有一卷按門脅的辦法照下的試驗卷。在我看來,無論是膠片,還是照片都與正常拍攝的相同,檢驗員和攝影師說他們也分辨不出兩者有哪些不同。”

看了實物,大家對反向攝影能否照好再沒疑問了。

“我想提個有關攝影技術方面的問題,”下田說,“按正常辦法拍照16張時,是在保護紙出現開始符號時合上後蓋,旋轉卷片鈕,計數窗自動顯示數碼。但是對於反向攝影,既無開始標志,實際的張數也未必與計數孔顯示的一致,這樣一來能否正好照16張呢?”

河西臉上露出笑容,他贊賞下田問到了關鍵之處。他答道:“這我也做了實驗,把保護紙末端夾在上卷軸裏,不擰動就蓋上後蓋,這樣正好可以照16張。門脅一定是經過多次試驗,準確地掌握了反向攝影的起始位置吧。”

“但是,空按快門16次將膠卷倒轉後再重裝,不會在膠卷上留下擰過兩次的痕跡嗎?”下田又提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是會發現兩道印,但這是我們弄明白了反向攝影的花招後才發現的。我們開始根本就沒想到反向拍攝,所以也就不會檢查是否有兩道痕跡了。”

“可是把它與同一相機按正常方法拍的膠卷相對照時,為什麽沒發現兩道印的問題呢?”

“即便在同一個相機裏裝同一型號的膠卷,留在各膠卷上的擰卷痕跡也不完全相同,只不過這些痕跡的形狀相似而已。反向攝影時,膠片上會出現一條新的痕跡,也就是說膠片一反一復會出現兩道印。這樣一來,門脅的騙局大有被識破的危險。然而,當初檢驗員只是要證明門脅交來的膠卷是不是用他交來的相機拍的,如果從試驗卷上能夠找出與他交來的膠卷相同的痕跡,就算是用同一台相機照的。所以當然只注意了相同(實際上是相似)的痕跡,並沒注意不同的痕跡,因為當時並沒想到反向攝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