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離的親子關系

或許親子間的疏離感,也是作者刻意描寫的現象。書中幾個學生角色,尤其是菅原玲司以及坂部逸子,都是父母忙碌事業而疏於管教或加以溺愛。至於始作俑者貫井直之,作者雖未刻意提及,但貫井的活儲賬戶有巨額出入,其父母卻一無所知,由此也可知道這對父母是失職的。“秋川學園的學生家長都是社會上頗有地位的人物”,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麽這些學生有足夠的現金可以投入巧克力遊戲,甚至直到他們背負了钜額賭債,其家長仍然無法察覺。可見這些學生平常的零用錢一定不少?相對的,這表示他們的父母一定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在職場上,同時將零用錢的給予視作疼愛子女的全部。

這在今日的眼光看來,他們都是很糟糕的父母;但如果書裏很多家庭都有相類似的傾向,那麽或許在一九八五年完成的本書,確實反映了當時的部分社會現象:為了在經濟上求得溫飽,幾乎就花光了父母親的所有時間與精力,再也無暇給予子女必須的關懷與呵護。其實今日成人世界的競爭壓力,比起當年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對於親子關系的修補與經營,這些年下來整體來說是有進步的。如果家庭的功能可以發揮,那麽對於犯罪的遏止,以及減少社會問題的產生,都有正面的幫助。只是比較諷刺的是,二十五年前還是國中生的那一代,到了今天大多已經為人父母。或許是因為當年感到疏離的互補作用,今日社會出現的,反而是所謂的“怪物家長”。他們對子女呵護備至,不但為子女打理一切,還挺身而出為子女爭取“所有”的權益,舍不得子女受到任何挫折。這當然也會使其子女無法自己茁壯,造成其他的社會問題。這些年來親子關系的轉變以及所衍生的相關問題,是很值得觀察的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