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初次交鋒(第2/10頁)



……”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一日陰今天有了一些重要的發現。

在爆炸現場南方兩百米的地方,有一段廢棄的建築水泥管。管子的直徑有兩米多,裏面堆放著一些生活雜物和撿來的破爛,看起來曾經有人在裏面住過。

在那堆破爛裏,我找到了一條被剝開的電線皮。從長度上看,和男子口袋裏的銅線正好吻合。

難道那個男子是個撿破爛的流浪者?這個問題只有等他醒來後才能得到求證了。

另有一個好消息:醫生說男子已經度過了危險期。

……”

……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小雨前幾天的調查一直沒有什麽收獲,而今天終於有了轉機。

下午,爆炸現場的那名男子終於蘇醒了。可是我對他進行詢問時,他卻什麽也想不起來了,他甚至說不出自己的名字。醫生說這是重傷病人正常的失憶現象,我必須采取一些積極的辦法去加速喚醒他的記憶。

我去水泥管裏拍了一些照片,最快也要等到明天才能沖洗出來。希望這些照片能對他有所幫助。

……”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多雲……

我把水泥管的照片給男子看了,他開始仍有些茫然。後來我又向他展示了那些銅線,告訴他那是他口袋裏的東西。我鼓勵他努力去回憶,想想昏迷前的事情。

他愣了片刻,就在我快要失望的時候,他的表情卻有了變化!他顯得想起了些什麽,很費力地要說出來。我把耳朵貼在他嘴邊,他說的第一句話是:‘那些……水泥管,我……我住在裏面。’

我當時真是高興壞了。後來他又陸續告訴我:他叫黃少平,來自安徽農村。家裏父母都去世了,一個人來省城謀生。因為找不到工作,只能暫住在水泥管裏,靠撿賣破爛過日子。

我又問他案發當天發生了什麽。可他的記憶似乎又出了問題,只搖頭不說話。也許明天我得帶些爆炸現場的照片過來。

……”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晴

……

我向黃少平出示了爆炸現場的照片,他顯得很驚恐。我告訴他:有兩個人,一男一女,在這個工廠裏被炸死了。他當時也在現場,被炸燒到重傷。在我的提示下,黃少平終於慢慢回憶起了那天的情況:案發當天下午,黃少平看到有三個人(兩男一女)先後進入了那個廢棄的工廠,他便覺得有些奇怪。最後當那個女子進入工廠後,他終於按捺不住好奇心,於是悄悄地進去窺視。他看到了後來的那一男一女,也聽到了一些對話(對話過程與羅飛的描述基本吻合),但還沒等他弄明白是怎麽回事,爆炸便突然發生了。

據黃少平描述,最先進入工廠的那名男子在女子到來前半小時便離開了。照此推斷,此人極有可能便是案件的元兇。黃少平在水泥管中遠遠看到了這名男子的身形面容。據他自己說,如果再見到這名男子(或者是照片),他有可能認出對方來的。

……”

看到此處,羅飛停下來思考了一會兒——既然這個黃少平見到了疑犯,為什麽沒有做模擬畫像呢?不過這個問題似乎也不難解釋:當時還沒有電腦模擬的技術,而手工繪圖則需要敘述者對目標人物的印象非常深刻才行,黃少平只是遠遠見到那名男子,很難做出準確的描述。

再接著往下看那些日志,在很長的一個階段內,專案組的工作沒有什麽實質性的進展。鄭郝明記錄日志的間隔時間越來越久,文風中也透出一種失望和挫敗的情緒來。在兩年之後,因為沒有再出現新的案件,專案組暫時解散,相關的偵破也就此告一段落。

不過鄭郝明的日志卻在不久之前又寫下了新的篇章,以下日志是鄭警官遇害之後刑偵人員在他的辦公室裏發現的:“二○○二年十月十三日陰我以為那件事早已結束,所有的回憶都會像那些档案一樣被永遠封存。也許我錯了。

上午我收到了匿名信,信的內容便只有一行短短的網址。但我一看到那封信,心臟便不由自主地狂跳起來!

我太熟悉那個字體了!標準的仿宋體硬筆書法,相似的匿名信我在十八年前曾研究過何止百遍!

我打開了那個網址,網頁上的內容令我震驚。是‘他’又回來了嗎?我簡直不敢相信!或者,這只是當年知情人的一個惡作劇?

專案組早已解散,那些組員也許只有我還在第一線工作吧?我該怎麽辦?向省廳報告,重新啟動偵查程序?這似乎有點兒太冒失了……可這起案子到現在還沒有解密,還不能讓韓灝他們插手,還是我自己先想些辦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