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一一二碎屍案(第5/16頁)



"全城排查?沒有劃定重點目標嗎?"羅飛略皺了皺眉。雖說是大海撈針的戰略,但如果完全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話,便有再多的警力也難以應付啊。

"目標還是有的。"卻聽黃傑遠解釋道,"當時我們劃定了一個範圍,兩個區域,三個人群進行重點排查。"

"哦?"羅飛繞有興趣地挑著眉頭,"詳細說說?"

"一個範圍就是以職業大學為中心,因為死者的活動軌跡顯然也是以此為中心的。我們幾乎調查了全校所有的師生,同時對學校周圍的商店飯館等公眾場所也進行了走訪。"

這倒是最基本的思路,羅飛又問:"有什麽線索嗎?"

"沒有找到作案嫌疑者。唯一的收獲就是找到了馮春玲生前經常會光顧的幾個音像店和書店——都在學校正門附近。"

"她是一月十號失蹤的。那麽從十號到案發的時間段內,她去過這些地方嗎?"

黃傑遠道:"沒有。"

這樣的話,這個線索的意義就不大了。羅飛便繼續往下問道:"那兩個區域又是怎麽確定的?"

"兩個區域是根據拋屍地點分析出來的最有可能的歹徒行兇地點。從空間分布來看,四處發現死者殘骸的地點正好形成了一個'口'字形。考慮到歹徒不太可能攜帶四個包裹外出拋屍,所以他的拋屍行為應該是分成四次完成的。從案犯心理來說,他在每一次拋屍的時候都不會重復此前走過的道路。照這個思路分析,四個拋屍地點應該出現在作案現場的四個不同的方向上,也就是說作案現場位於口字形的內部。所以我們這個範圍內兩個居住聚集點也作為了重點排查區域。"

"有線索嗎?"

黃傑遠沉默著搖搖頭。

羅飛把兩手合在一起搓了搓:"嗯……那就在說說三個人群吧。"

"所謂三個人群,就是醫生、屠夫和外來流動人員。"黃傑遠先總體概括,然後又開始詳細介紹,"從屍體被殘害的程度來看,兇手的心理承受能力極強,而且分屍的手法嫻熟老練,如果從職業特征來考慮,可能醫生和屠夫比較吻合這種特點。另外外來流動人員處於社會底層,性需求壓抑,做事不計後果,並且很容易滋生報復社會的心態,所以我們把這類人也定為重點摸排的對象。"

像這樣血腥殘暴的案件的確不是一般人能夠完成的,把醫生和屠夫納為重點懷疑人群合情合理。相較之下,外來流動人員的入圍就顯得有些無奈了,因為幾乎所有的無頭命案發生之後,警方都會首先把視線盯在這個人群身上,這恐怕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悲哀吧。

"這樣的摸排也還是沒有線索嗎?"雖然已經猜到答案是什麽,但羅飛還是例行公事般地問了一句。

"沒有。"黃傑遠低頭彈著煙灰,表情既尷尬又無奈。

"確實是個厲害的家夥……"羅飛自言自語地說道。憑良心而言,警方確定的所謂"一個範圍、兩個區域、三個人群"的重點目標還是頗有講究的,但辛苦的排查卻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那只能說明兇犯躲避警方視線的能力更為棋高一籌。

"看來大海撈針的方法是行不通了。"羅飛略琢磨了片刻,又想到些其他的思路,又問,"對拋屍現場的勘查結果如何?"

黃傑遠輕嘆了一口氣:"說起來也真是巧了。一月十二號那天淩晨時分,省城恰好開始下雪,直到上午九點多鐘才漸漸停歇。所以案犯拋屍時留下的腳印、指紋等痕跡都被積雪破壞了。嘿,就好像是老天也要故意刁難我們呢。"

羅飛右手握拳,抻出一根食指撫摩著下巴頦,然後他微搖著頭說:"這恐怕不是老天的刁難,是那個家夥利用了天氣狀況而已。如果那天沒有下雪的話,也許他會等待,或者選擇其他的方式毀滅痕跡,總之我不認為他會在現場留下類似腳印指紋這樣的明顯線索。"

黃傑遠愣了一下:"或許……或許確實像你說的吧,以那個家夥的手段,應該不會犯下這樣的低級錯誤。"

羅飛更加明確地把自己先前的想法又表達了一遍:"我剛才提到現場勘查的情況,主要是想知道:從盛放受害者遺骸的等物品上能不能找到突破口?"

在犯罪現場遺留物中尋找線索也是警方慣用的刑偵手法之一。從理論上來說,每一件遺留物都可以調查到它的出處。然後再以出處為源頭追尋同類物品的流向,這樣便可以大致鎖定物品使用者的活動範圍。羅飛在龍州時就用這種手法破獲過一起兇殺案。當時死者被裝在一個大號旅行箱中,拋屍野外。羅飛便帶著這個旅行箱到當地的箱包市場進行查訪,對近期購買過這種旅行箱的顧客都進行了特征素描,並最終憑借著素描出來的畫像抓到了真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