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第2/3頁)

伊瀨反復看過很多遍地圖,對地名已爛熟於胸。

“進入駿河灣後,北緯35度線在三保松原登陸,通過遠州的秋葉山,穿過伊勢灣後再登陸,經過三重縣四日市北部的禦在所山,貫穿京都的三條大橋和嵐山之南的松尾神社,在兵庫縣明石以北40公裏處同東經135度線相交。之後經過的全是陸地,直至山口縣西海岸入海。所以,這起海上案件發生的地點有五種可能:千葉縣外的太平洋、東京灣入口附近、相模灣、駿河灣和伊勢灣。”伊瀨一口氣說完。期間,浜中一會兒垂下視線,一會兒又瞪大眼睛,嘴角還浮現出一絲似有似無的微笑。

“你覺得是這五個地方中的哪一個呢?”伊瀨緊盯著浜中問。

“應該是老師采風旅行中經過的海面……我跟老師在一起的時候。”浜中的語氣有些猶豫。

“采風旅行?”伊瀨恍然大悟,“從明石到淡路那一段是在渡海,而且剛好在東經135度線上。這麽說,案發地是明石海峽?”

“不止這一段吧?”

“還有從淡路去紀州加太那一段。”

“是的。從淡路洲本附近穿過紀淡海峽抵達和歌山縣的加太,中途經過友島。東經135度線剛好從洲本南端和友島之間通過。”

“是那一帶啊。”伊瀨嘟噥道,腦中浮現出旅行時的景色。渡船上,右側的友島漸漸朝身後退去。島上全是平地,沒有山,海面也很平穩。渡船沿著友島西端與淡路東端之間的水路行駛,遠方的水平線若隱若現。

“浜中君,你怎麽知道案發現場在那裏?”

浜中在椅子上扭了扭身子。“我也做了很多調查,歷盡千辛萬苦才推定那裏就是現場。請聽我細細道來。”他說,“我的想法同老師一樣,計算出東經135度線和北緯35度線通過的海域,得到五個結果。隨後我就去海上保安廳調查海上事故記錄。盡管只有五個海域,可都要追溯到多年以前,查起來絕不輕松。我一絲不苟地調查了所有的海域,包括觸礁、撞船和船自身的故障造成的沉沒。有些事件表面上看是事故,實際上卻可能是犯罪。為了篩選出這些可疑的事故,我在海上保安廳調查了十天。”

“十天?就是說,你……”

“沒錯。我並沒有去鹽釜和網走,而是拜托剛好要去那些地方的朋友給您寄去了明信片。那麽多天不和老師聯系很是失禮,而且我不想讓您擔心我的安危。只要您知道我去了鹽釜,就會把注意力從我身上挪開。另一方面,我也想通過兩地的地名給老師一點關於案件的提示。”

“你把我騙得夠慘的啊!”

“請別動怒。總之,我不想讓人知道我在海上保安廳待了十天。”

“好吧,我知道你有多麽努力了。快告訴我你的調查結果吧。”

“結果就是,東經135度線延伸到友島以南,具體地說,是在北緯32度30分的位置,曾經發生過一次海上事故。那個位置就在我同老師乘船經過的紀淡海峽中的友島西端以南一百多英裏……”

“那裏發生了什麽事故?”伊瀨不禁身體前傾。

“排水量150噸的機動船發生了火災。那艘船當時正在前往土佐的高知裝載海產,剛經過潮岬進入紀淡海峽以南的海面。船上沒有貨物,所以商品未受損失,但船員都遭遇了災難。”

“燒死了還是溺死了?”

“沒有人溺死。剛好有一艘船從附近通過,救起了在海裏掙紮的船員。但船員中有一個失蹤了。”

“等等,這是什麽時候的事?”

“昭和十六年三月。”

“昭和十六年?那是好久以前的事了。”

“所以我說我歷盡艱辛才查出這個結果啊。整整忙碌了十天。”

“我知道。出事的那艘船叫什麽名字?”

“老師,那艘船的名字早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

“第二海龍丸……要不是第一海龍丸?”

“發音與‘海龍’一樣,但漢字並非寫作‘海龍’。”說著,浜中順手抽出一張紙巾,用鋼筆在上面寫了四個漢字。

“宇美辰丸。”伊瀨看著四個字,愣愣地輕讀出來。

“是的。木津溫泉山中發現白骨的地點出土的船板上寫著‘第二海龍丸’,而松尾神社匾額上出現的是‘海龍’二字。‘海龍’明顯是‘宇美辰’演變而來的。”

“原來如此。”伊瀨低吟道,“但這種手法也太隱晦了吧。為什麽要這樣做呢?”

“是寄希望於知情者能夠看懂。與案件無關的人自然會熟視無睹,而與案件有關的人必定會有所察覺。再同東經135度線結合起來,給知情者以明確的提示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