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於《和氏璧》小說

  中國有著歷史極為悠久的玉文化。有學者認為,在新石器時代後期,存在著一個稱之為“玉器時代”的時期。在遠古先民的眼中,堅硬光潤的玉石是天地鬼神的食物,即所謂“天地鬼神,是食是饗”,而凡人佩玉,則可以趨吉避兇。正是這種美好的願望,激勵先民們耗費巨大的時間和心血,將玉石一點一點琢磨成精美的玉器。

  到了後世,玉成為禮器。《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說:“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可見玉器已經具備了社會功能。

  玉不僅是文明的標志,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有語雲:“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雲: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孔夫子用擬人化的手法闡釋了美玉,認為玉具有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之風,玉由此成為聖潔典雅的象征。君子愛玉,君子佩玉,至今人們仍將謙謙君子喻為“溫潤如玉”。

  佳人遺我雲中翮,何以贈之連城璧。古代藝術品中,只有玉器本身材料即具美質,所以《說文》稱玉為“石之美者”。即使毫無雕飾,玉也以其質地顯示其能力,好的美玉價值連城。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美玉當數和氏璧,不僅因為玉璧本身,更因為內中凝結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後來更是被秦始皇雕琢成為傳國玉璽,成為中國至高皇權的象征,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本書講述的即是和氏璧的傳奇歷史。和氏之璧傾九州,戰國群雄逐兜鍪。一塊玉璧的爭奪中,折射出春秋戰國烽火連天的歲月。

  書中人物均為真實歷史人物。極具有傳奇色彩的筼筜在歷史上也是真有其人,他為公子熊發幾次深入齊軍大營,在守衛環伺中盜竊齊將私人物品亦是真人真事。故事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歷史事件,如楚國王室內部爭位、墨家弟子分化、宣太後報復楚國、秦昭襄王母子失和等均為史實。

  在保持故事流暢的同時,作者刻意在小說中加入了一些歷史細節,如城池建制、典章制度、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等。細節均取自相關典籍及考古資料,以求最真實地再現戰國時期的社會風貌。作者本人的出生成長之地離楚國王城郢都極近,也屬於古雲夢的範圍,算是地地道道的楚人,因而刻意在楚文化上花了更多筆墨。

  書中都城插圖均為考古復原圖,即在發掘勘測遺址的基礎上描繪。由於年代久遠(楚國郢都於公元前278年被秦軍攻克,焚毀後徹底荒廢,屈原因此有《哀郢》之作:“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一些遺址先後被完全破壞,譬如現代高速公路穿過郢都遺址時破壞了其中的幾門,現只能考察出七門的具體位置,其中包括五座陸門,兩座水門。但從文獻考據來看,郢都實際上有八座陸門,四座水門,共十二門。因而如果出現地圖與小說中描述不相符的情形,以後者為主。

  《和氏璧》與之前出版的《魚玄機》《韓熙載夜宴》《孔雀膽》《大唐遊俠》《璇璣圖》《斧聲燭影》《大漢公主》以及即將出版的《明宮奇案》《柳如是》等書共同組成了作者正在構思創作的“中國古代大案探奇錄系列叢書”。感謝楊瑞雪女士,感謝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肖啟明社長、劉海濤先生以及所有的工作人員,是他們一直在不計得失地支持我,我在寫作道路上前進的每一步,都離不開他們的鼓勵。寫作本身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感謝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給了我進步和成長的空間。特別感謝讀者長久以來的支持,你們是作者努力前行的最大動力。

  謹以屈原的一句名詩來作為本書的結尾:“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吳蔚

  2011年12月30日

  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