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第3/5頁)

蘭登溫和地一笑。

“我的研究讓我相信這一點,”凱瑟琳說道,“上帝是非常真實的,它是一種蔓延到萬事萬物的心智能量。而我們人類,是在那種形象中被創造出來的——”

“什麽?”蘭登打斷她,“在……意念能量的形象中創造出來?”

“完全正確。我們的物理形體經過數代進化,但是,依據上帝的形象創造出的,是我們的意念。我們一直死摳字面意思讀《聖經》。我們讀到,上帝根據自己的形象創造了我們,但與上帝相像的並非我們的物理形體,而是我們的意念。”

蘭登陷入了沉默,聚精會神地聽她講。

“羅伯特,這是了不起的天賦,上帝在等待我們領悟這一點。我們在世界的各個地方,仰望天空,等待上帝……卻從沒意識到,是上帝在等待我們。”凱瑟琳停下來,給他時間思忖這段話。“我們就是造物者,卻一直天真地扮演‘被造者’的角色。我們把自己看作無助的羔羊,匯聚在創造我們的上帝身邊。我們像驚恐的小孩一樣跪倒在地,祈求賜助,祈求寬恕,祈求好運。但一旦我們意識到,我們是在造物主的形象裏被創造出來的,就會開始明白,我們也必然是造物者。等我們領悟了這一事實,大門就將敞開,人類的潛能就能暢行無阻。”

蘭登想起一段難以忘懷的話,出自哲學家曼利·P.霍爾的專著:如果神不想讓人有智慧,他就不會將領會知識的本領賜予人。蘭登再一次舉目凝望《華盛頓成聖》——寓示人類升向神國的象征性畫面。被造者……變成造物者。

“最驚人的地方在於,”凱瑟琳說道,“一旦我們人類開始發揮真正的潛能,我們對自己的世界就有了極大的控制力。我們將可以設計現實,而不再僅僅是作出被動的反應。”

蘭登的視線又拉回來,“這聽上去……很危險。”

凱瑟琳好像大吃一驚,也頗為觸動。“是的,你說得太對了!如果意念能影響世界,那麽,我們就必須對自己怎樣去思考十分謹慎。毀滅性的想法也會有效力,而我們都知道,毀滅比創造容易得多。”

蘭登不禁想起,傳說無不在重申:必須保護古老的智慧,不能讓不配知曉的人染指,只能與開明賢士分享。他也想起“無形學院”,偉大的科學家艾薩克·牛頓請求羅伯特·波義耳對他們的秘密研究“守口如瓶”。這是不能公之於眾的,牛頓在一六七六年的信中寫道,否則,這世界難逃一劫。

“有趣的轉折出現了,”凱瑟琳說道,“全世界所有宗教,千百年來都迫令信徒虔誠追隨信念、信仰的概念,諷刺的是,如今輪到了科學。科學界百余年來不斷譏諷宗教是迷信,卻必須承認自己的下一個重大研究領域恰是關於信念和信仰的科學……篤信其意,才有力量。正是曾經損蝕我們對神奇事物信仰的科學,如今要返身建起橋梁,去跨越它自己一手造成的鴻溝。”

蘭登思忖良久。之後,他慢慢舉目眺望《華盛頓成聖》。“我有個問題。”他說著又朝凱瑟琳看,“即便我能接受——哪怕只有一瞬間——我能用意志力改變物理形態,甚至如心所願……恐怕,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找不到什麽事,能讓我相信我有這種奇能。”

她聳聳肩,“你還沒有賣力地去找。”

“得了吧,我想聽到實打實的答案。你那是牧師的回答。我要的是科學家的回答。”

“你想要實打實的答案?聽著。如果我給你一把小提琴,說你有能力用它演奏出驚人的音樂,我不是在撒謊。你確實有能力,但你需要勤學苦練,以證明那種能力。這和學習使用意志力沒有區別,羅伯特。正確引導的思想,是一門需要學習的技藝。證明一種意圖,需要有如鐳射般集中的意念,全身心、全感官的實現力,還要有深刻的信念。我們在實驗室裏已證實了這一點。就像拉小提琴那樣,有些人展示出更高的天賦,有些人則不能。回頭看看歷史,想想那些創下奇跡偉業的傑出人士吧,他們都是靈性得到啟蒙的人。”

“凱瑟琳,請別告訴我你當真相信奇跡。我是說,說真的……化水為酒,或是用一只手就能治好病患?”

凱瑟琳深吸一口氣,又徐徐長籲。“我親眼見證,有人只靠意念就把癌細胞轉化為健康細胞。我也見證了人類意念以無數方式影響了物質世界。一旦你眼見那種事發生,羅伯特,一旦這種事變成你所屬現實的一部分,你再讀到奇跡故事時,就只剩信幾分的問題了。”

蘭登顯得很焦慮。“這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很能激勵人心,凱瑟琳。但對我來說,這種對信念的飛躍卻是不可能的。如你所知,讓我心懷信仰從來都不是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