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龐特塔”

從底部往上張望,天空呈現完美的O形,藍天襯底白雲呈絲霧狀以極緩的速度飄過,拍攝者可能經過長時間的等待,再將畫面倍速播放,圍繞那一圓形天頂的是中空的塔柱,柱身是一間間住宅連接成的圓弧,圓心等距,從塔頂至地面,是一座幾欲參天的高塔摩天樓。

白日裏,除卻那一方天光,四周都是靜暗,圓弧形走道完美地繞行,竟一盞燈也無,走道鄰近天井的圍欄透明,均以一米見方大小的玻璃窗等比建起,等同於每一層樓幾乎都覆蓋以數百面窗,而整棟建築,在這天光底下往地面深入,深深深深地,越往下越進入黑暗的圓周,是一座千萬面玻璃窗搭建而成、以圓形走道作為剖面,往上、往下、往左右,盤旋盤旋盤旋,上至天頂。下方已沒入塵土之中、替代墻面而成的玻璃窗形成支柱,為了向天井取光借風,人們往往把其中幾扇窗打開,於是從上往下探望,自天空以下,紛紛有誰伸出手,或者不均勻搭乘窗梯那樣地,偶爾向左,偶爾向右,這兒開一扇,那兒掀一窗地,讓這逐漸往下越趨近黑暗的天井,透露出有人居住的氣息。

大樓底部,從地面迎接不知哪一樓的天花板剝落泥塊、粉碎墻面的油漆水泥、地板鋪石、梯間逐漸碎裂的瓦礫、砂石、鋼筋、塵土,匯聚成團成堆,從地面逐漸壘高,蔓延過空無一人的樓面,爬上樓梯,占據窗台,霸去走道,繼續癱瘓天花板、女兒墻坍倒、玻璃碎裂、崩壞窗框、拉扯梁柱,大樓以肉眼難以窺見的速度,逐漸從底部開始吞吃這樓自身,將殘余物吐出堆積,從一樓中庭、樓房,上到二樓、三樓,十多年過去,大量泥沙塵土殘骸包含住戶往下丟擲的廢棄家具、玻璃、輪胎、垃圾,匯聚成固態的流,逐漸高升,蔓延過幾座樓層,視角從此堆攢物中升起,一點點拉高、俯視才得以看見那已成一汪高達數十米的垃圾之海,海中漂浮著已呈固體又柔似半液態的砂石、鋼筋、紅磚、塑料瓶、紙箱、袋裝垃圾、罐頭空瓶、玻璃碎片、尿布、紙張、舊衣裳、缺腿桌椅、電視、喇叭、高腳椅、輪胎、散亂的家具殘肢,以及更多數量面目不清的“垃圾”。統稱為垃圾的物品堆棧彼此,隨著鏡頭的晃搖使人感覺似乎有波浪晃動。

鏡頭陡然升高,翻轉,以仰望的角度在畫面上逐漸放大、再放大使觀眾終於看見浸潤包圍在這垃圾海的是一座圓形的大樓,走道呈圓弧形,指向天井,從底下五層樓全被垃圾堆滿,往上,推開的窗,偶爾透露的人聲、光線、腳步聲,說明這是一座活的樓,一息尚存。

曾經,這座位於南非約翰內斯堡的龐特城市公寓,又名龐特塔,高一百七十三米,共五十四層樓,曾是非洲最高的住宅大樓,位於市中心最繁華的地段。1975年完工時,是種族隔離時期當地最高級的白人住宅,大樓裏有桑拿、酒吧、超市、商店、俱樂部,以及數不清經由豪華家具、吊燈、地毯、名畫、裝潢設計而成的高級住家。曾經,居住於此是高級白人身份的表征,睥睨於世,樓層越往上房價越高,塔頂的建築外圍掛上南半球最大幅的商業廣告,至今那殘破的廣告依然以白底紅字宣傳著商品。龐特塔的外觀,仍然像一個完美的夢境般,出現在五光十色的市區,周遭已建立起更高,以玻璃帷幕、各種幾何造型,更現代更時髦更先進的各種大樓,然而龐特塔那近乎神聖的圓形,完美的O,遠望無法窺見其殘破,那筆直的塔,仍指向天頂,卻象征著現代城市一則衰落的傳說。

80年代末,白人大量遷出,龐特塔變成黑幫占領,無業遊民、非法移民聚集的巨型貧民窟,因缺乏管理,而陷入缺水停電、建築毀壞、治安不良的黑暗期。

2000年之後,開始有人陸續進入整頓,恢復局部供電,也有人駕著電動車靠著回旋走道一樓一樓上升,有人徒步而行,只要繳交定額的費用,甚至可以享用局部的電梯、充足的水源與電力,這棟曾經是白人高級住宅的樓,塔底依然堆放成山若海的瓦礫碎石,但垃圾已經清空大半,逐漸擺脫傾頹顯露出生機,經過許多人的努力,甚至產生“新龐特塔”的建造運動,轉型為黑人的平價住屋。據某些住戶的說法,此處安靜,仿佛位於天堂一角,外界是喧鬧的城市,塔裏遺世獨立,在這窮人幾乎不可能居住的大城市中,這座樓,成為在都市裏求生的城市移民,珍稀的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