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心傳意會(第2/2頁)

“要說是宗門,只有我和師父兩人相依為命,師父從來也不提門派的名字和她的名諱。”

“我們平時就住在一個小村子裏,和普通村民比鄰而居,偶爾會去到一個恍若與世隔絕的地宮,而且只要師父施法,環境轉瞬即變。”

“令師真乃神人也,叫人好生向往。問一下,你覺得你師尊是個什麽樣的人?”

“師父她嘛,是個很奇怪的人,話不多,有時候說出的話極富智慧和道理,有時候又前後矛盾,讓人摸不著頭腦。”

“我經常有種幻覺,師父她好像不是一個人,而是,好幾個人。”

“她老人家有時候冷酷殘忍,動輒滅門的事我都見過好幾回,完全是視人命如草芥,惡魔一般;有時候又宅心仁厚,簡直是掃地不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照燈,施粥舍飯,活菩薩一樣。”

“再比如說,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了好人壞人、好事壞事的觀念,師父就會對我說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好和壞之間是一個轉換,換個時間和角度,同樣一件事情,或者說任何一件事情,都會在價值判斷上呈現出另一面的可能性。”

“我似乎明白的時候,她又說這還是片面,所謂好的和壞的,它們是同時存在的。”

“簡單的區分好壞,也許是人們懶惰的自我保護行為,為了趨利避害而做出的粗暴判斷。”

“實際上,你心目中的壞人也會有很多好朋友,他也會真心幫助過別人,你認為的好人可能暗地裏幹了不少壞事,或者起碼是想過很多齷齪事,只是沒有膽量、機會和因緣做壞事而已。”

“只以好壞來判斷,會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片面性。”

羅洗硯笑道:“這也好理解。我父親說過看人看事要有全面的視角。人的眼睛長在鼻子上,只能看到眼前和余光掃到的的範圍,馬的眼睛長在兩側,就有更寬廣的視野,什麽蜻蜓和蒼蠅的就更強了,它們的復眼幾乎四面八方無死角。”

“我們修道之士,就是要爭取做到感知無所不在、無所不及。”

薛稼依:“你那還是針對的現實世界,師父說全息是十方維度的——上下、前後、左右,還有過去與未來、生與死或者陰與陽。”

“令師尊真是得道高人。”

“我也這麽認為,曾問她何為道,師父欲言又止後,告訴我她並沒有得道,否則就不在這方世界裏了。她說,道,是言語說不出來的。”

“道是沒有邊界的。我們的世界如果是個大圈,語言就是裏面的一個小圈。我們認知的邊界幾乎就是語言的邊界,人想用小圈去丈量大圈,那是徒勞無功的,小圈以外的部分,在語言描述之外。”

“但凡能說出來寫下來的,就難免丟失和損耗信息,不是不想說,是根本說不出來。語言是單向性的,大部分人的頭腦運轉只接受單向運轉,於是乎我們的世界觀受制於我們語言表述的局限。然而很不巧,這種模式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唯一工具。”

“師父就是這樣的矛盾。她今天說:你問道於我,我只能不可言說地保持沉默,但第二天她又會說,道,雖不可言,但卻是可以被感知到,並是可以檢驗的。”

“道,可以心傳,不能口授,可以有心得,而不可以目見。辦法就是不斷地經歷和體驗。”

羅洗硯失笑:“這倒是應了佛家的學說,不斷地在六道裏轉世輪回歷劫,數不清的經歷體驗過後,建立起十方維度的全然的視角,然後就可以成佛或得道了,因為有了對一切都有了不好不壞的同情——基於同等情境的理解和悲憫。當然,我想也會有無奈吧。”

“不過,我現在倒是對這種可以心傳而不能口授的意境有所體悟。”

“當你愛上一個人,或者兩個人同時喜歡上對方的時候,語言上的我愛你,那只是最終的一種確認形式而已。”

“在這之前,在沒有說出這三個字之前,那種心心念念,那種心有靈犀,那種心心相印,那種心照不宣的狀態,就叫做心傳,我愛你就是口授。”

“心傳意會的狀態,才是愛情最為美好最為美妙的時候……”

薛稼依眨眨眼,正不知如何回答,兩人忽然同時感覺到,身邊躺著的華瀾庭好像,動了,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