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讖緯川(上)(第2/2頁)

所以,後來有人認為在陰間第一道考驗就是在名為讖緯川的荒原上,來到這裏的人,都會返回所謂的陽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依照人回去所做的事情再決定他的命運,是讓他繼續前往投胎,還是永遠被禁錮在讖緯川之上。

北子洪看著周圍道:“原來所謂的返陽,就是讓你做一場夢而已……”

安然又問:“千林,那畢摩草又是什麽東西?”

唐千林解釋道:“畢摩類似薩滿,只是稱呼不一樣,在某些幾乎是與世隔絕的山裏,有一群特殊的人,他們的職業就叫畢摩,是一群通曉天文地理,熟悉古今風俗,充滿智慧的人,也是負責為亡靈招魂的巫師。所謂的‘畢’字就是念經的意思,而‘摩’就是指有學識的長者,在這些人眼裏,他們認為人死去之後靈魂有三個,一是守在墓地中的魂,二是會去與祖先們相聚的魂,三是會留在家中祖先靈位上的魂,這三種魂都需要畢摩的引導,才能使它們各歸其位,這一點也與薩滿教中認為靈魂分為好幾個相同。”

由於古人對祖先和靈魂的崇拜,讓畢摩也成為了最神聖和神秘的職業,畢摩與薩滿一樣,都屬於原始崇拜的一種,也屬於一種特殊的民族文化,這些人傳承了這些文化的前提下,也負責傳播這些文化,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們擅長所謂的“招魂術”。

唐千林捏著那把草:“在讖緯川上昏睡的人們,要想蘇醒過來,必須要聞到幹草焚燒後的那股氣味,這樣才能使靈魂回歸,所以,也有人把這種幹草稱之為畢摩草。”

唐雨時納悶:“爹,那誰來負責焚燒呢?”

唐千林道:“牛頭。”

夏霜一愣:“牛頭馬面的牛頭?”

唐千林道:“對,差不多吧,但是實際上在最早關於陰間的記載中,只有牛頭,而沒有馬面,牛頭這個東西起源於印度婆羅門教中的一個騎著水牛的神,而這個神在佛教誕生,又傳入中國之後,就變成了我們所稱的閻王,那水牛也成為了後來我們熟知的牛頭。”

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古人相信靈魂的存在,也有想象過死後的世界,但沒有“閻王”的概念,實際上閻王是由梵文中的“yama-raja”音譯而來,其中的“raja”就是王的意思。

關於這個梵文詞語,在過去典籍之中的中文譯文有很多稱呼,閻摩羅王、耶摩王等等,但最容易人中國人記住的就是閻王。

此詞出現在印度史詩《梨俱吠陀》中,在這部著作中,作為天神的“yama-raja”生活在天界的樂土之中,有兩條狗相伴,時常派狗作為使者前往人間巡查,這兩條狗會將死者的靈魂帶到天界與yama-raja見面。

因此,yama-raja被認為是死神,他也就順理成章成為了死者世界的主宰,他要考察死者生前的所作所為,以此來決定給亡魂獎賞還是懲罰。

記載中yama-raja的形象是有著綠色的臉,穿著紅衣,騎在水牛背上,手中還拿著一條套索,此套索就是用來抓捕那些飄忽不定的亡魂。

安然聞言顯得很是害怕:“千林,那是不是說,我們都已經死了?”

夏霜也看向葉達和唐千林,心裏很是忐忑。

唐千林道:“不要害怕,在上面那一層經歷的事情你們也看到了,我在想,也許世界上不止一個薩滿靈宮,那些造物者出現在世界各個地方,很古老時候,人們發現了他們,但卻無法解釋到底是怎麽回事,於是就按照自己所看到的,所聽到的,記錄了下來,又經過人們的傳誦和一些誇張的修飾,最終成為了所謂的陰間、地獄的說法。”

安然道:“你是說,我們的傳說,也許都來自於這裏?”

唐千林道:“大概吧,我只是猜測,但我可以肯定,我們都還活著。”

說著,唐千林對眾人露出個輕松的笑容,以此來鼓勵大家,也算是照顧下大家不安的情緒,可即便如此,大部分人還是在尋思自己到底是不是死了?

北子洪看著遠方,喃喃道:“半死梧桐老病死,重泉一念一傷神。生又如何?死又如何?還不是一樣,以前總以為除了生死之外,沒有什麽是值得人害怕的事情,沒想到,遺憾才最可怕。”

說到這,北子洪轉身看著唐千林:“唐千林,答應我一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