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冰心事件

1

ICE就是冰。

冰是一種很奇特的物質,兼有固體與液體兩種形態,就象兩棲動物一樣神奇。尤其是冰塊,那些四四方方、晶瑩剔透的小精靈,仿佛可以搭起一座水晶宮殿來。很多人都喜愛它,無論咖啡、可樂、威士忌還是奶茶,加入冰塊就別有風味。病人發高燒,或者打完架的拳頭很疼,用包了冰塊的紗布敷一下,可以起到驅熱鎮痛的療效。現在的家庭冰箱都有制冰格,先進到不用打開冰箱門,按一下鈕,制好的冰塊就會嘩啦啦的倒出來……毫無疑問,冰塊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不過,消費者張先生一家與冰塊的“親密接觸”就有點離譜了。

這天晚上,張先生一家四口在家裏吃火鍋,主料是來自內蒙古的羔羊肉,鋪料是蝦餃、燕餃、魚竹輪、蟹肉棒這類速凍品,當張先生的兒子咬開一只“黃金蟹肉球”時,驚呼了起來,裏面不是蟹肉餡,包的是一團碎冰。之後,餐桌上的驚呼聲幾乎沒有停過,魚竹輪裹的是冰條,蝦餃裹的是冰渣,張太太吃到的一顆貢丸更是離奇,整個就是一顆圓溜溜的冰,顏色和普通的貢丸相似,一口咬下去,差一點把牙齒崩掉。

好好一頓火鍋變成了“冰塊宴”,張先生火冒三丈,連著幾聲國罵,打電話給《新聞午報》的爆料熱線,要求他們派人來看看。這些冰塊似乎很理解主人的心情,一直等到記者來,被數碼相機拍下來,才慢慢化作一灘水。

不僅是張先生,消費者李女士在超市裏買了一盒速凍芝麻湯圓,煮熟後品嘗,發現糯米裏面包裹的竟是一塊黑不溜秋的冰;廖小姐早餐吃的是奶黃包,微波爐加熱以後,發現奶黃包變成了冰屑包……

奇怪的是,雖然有面粉包裹,畢竟在沸水裏煮了那麽久,按理說這些冰早該融化了,但它們沒有絲毫融化的跡象,頑固地保持著各自的形態,直到被人發現。

“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接到了數起類似的投訴,將送來的包裝袋整理了一遍,發現這些用冰塊來攙假的食品居然出自同一家企業——紅武食品。

在上海,龐大的速凍食品消費市場被龍鳳、桂冠、海霸王這幾家台灣企業壟斷著。紅武食品是民營企業,為了與台灣同行競爭,采取低價路線,在沃爾瑪、家樂福、易初蓮花、農工商、聯華這些大賣場裏,擺放保鮮專櫃,營業員吆喝“買一送一”,總的來說銷售情況還不錯,尤其在節假日,但這一次,紅武食品居然做出這種蠢事,等於自抽耳光,把企業形象給毀了。媒體紛紛報道,銷售商集體退貨,網上還有人幸災樂禍地發帖子,建議紅武食品更名為“冰心食品”。

紅武食品的管理層豈能坐以待斃,一邊組織銷售商參觀生產流水線,以恢復他們的信心,同時召開新聞發布會,拿出了生產車間的投料記錄,再三強調,速凍食品的生產過程全部是機械化流水線,不可能出現這種狀況,即使有疏漏,出問題的就是一批產品,而不會是個別現象。一定是有人惡作劇,為了嘩眾取寵,或者圖謀敲詐。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同行的陷害。

對這種解釋,有人嗤之以鼻,有人半信半疑。好在這裏是上海,人潮比灰塵還要多的超大城市,再轟動的新聞,頂多十天半個月就淹沒在更新的新聞裏了。很快,“冰心事件”就成了無人關注的舊聞,超市的銷售漸漸回暖,紅武食品的管理層松了一口氣。

暗中的調查仍然在進行,但沒有多大收獲。投料是電腦控制的,應該沒問題,生產和包裝都是流水線自動操作,工人只起到輔助作用,也不會有問題,唯一的可能(僅僅是可能),是某個工人對自己的薪水不滿,把預先做好的“冰心食品”帶到自動包裝的流水線上,進行調包。一盒凈含量110克十二粒裝的墨魚餃,盛在塑料盒子裏,神不知鬼不覺換下其中一粒,乃舉手之勞,然後目送它們被流水線上吐出的塑料紙封裝起來就可以了。

工廠撤換了兩名車間主管,五名工人被炒了魷魚,一時搞得眾說紛紜,人人自危。為防微杜漸,管理層斥資數十萬,在車間裏安裝了最新的數碼監控系統,尤其對最後一個環節:自動包裝,多放置了兩台攝像頭。

外面的風波逐漸平息,內部的調查也已經結束,一切恢復正常。然而,正應了那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又一件怪事發生了。

2

四月是春暖花開的季節,長風公園的鮮花節和南匯的桃花節相繼開幕,然而又一股來自北方的“不怎麽強、也不怎麽弱”的冷空氣長途奔襲了江南,氣溫驟降了十幾度,形成上午是初夏,傍晚是初冬的怪天氣。人們紛紛把洗曬好已經收入衣櫥的羽絨服、厚外套翻了出來,街頭充斥著胡亂穿衣的滑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