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

在電腦鍵盤上敲下“潛入浦東”(原書名,現書名為編者改)四個字時,尚是2010年。彼時,供職於浦東文化傳媒,因工作需要,陪同來自中央電視台的拍攝團隊為浦東開發開放二十周年拍攝專題片。半年時間,攝制組轉遍浦東角角落落,我也積累了一些關於浦東當下與往事的碎片記憶,於是動筆。

2011年,第一稿完成,簽約給一家文學網站,此後便信守合約,未再過問。2015年,聽聞這家網站被更大的網站收購,一切物是人非。打開網站,文章果已無跡可尋。翻出當年合同,發現合約期已滿。

竊喜文稿版權重新回到手中,於是動了出版的念頭,開始細細修訂。

6年過去,歲月似乎未在記憶上刻下特殊痕跡,但當真開始閱讀時,卻驚訝地發現,當時被記錄在文章中的那個世界,已經大大變了樣子。陸家嘴第一高樓的身份已經易主,上海科技館後面的小濕地開始破土建樓,浦東臨港來自天上的那滴水珠(滴水湖),被填出一座湖心島,棲山路的大學校園也讓址給開發商建造住宅樓。

在真實的世界裏,智能手機成為許多人與這世界的重要接口,而微信幾乎替代了其他所有社交工具,充斥著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

僅僅6年而已。人被裹挾在物質的洪流中,身不由己向前走著。日復一日。擡起頭,頭頂是一小片灰蒙蒙的天。低下頭,腳上是灰撲撲的鞋。

一切都順理成章。直到退休,自己的痕跡被灰一樣擦去,才能松一口氣。

我愛張愛玲。年年月月都在復讀她的書。她在《連環套》中說,照片是生命的碎殼;紛紛的歲月過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給大家看的,唯有滿地狼藉的黑白的瓜子殼。

文字的作用,其實亦是如此。

盡管這本書被大社的編輯老師歸為通俗作品,但定語是“很好看,拍成影視作品也很好看”。所以,我將這本書送給我的女兒。再過十年,長著爸爸的臉型、媽媽的眼睛的她,不僅已會閱讀,還將會獨立思考。也許,她會漫不經心地翻開它看看,然後丟到一邊。

再過幾十年,我將去往天國,重新回到父母身邊。那時,如果女兒想我,可以自己去書中尋找,一塊土地的記憶碎片,還有媽媽曾經的一小段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