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其它相關資料 001 山東古國(第3/3頁)

九、姚姓國。姚姓亦傳為虞舜之後裔。緡國---即有婚。夏代部落國家。在今金鄉縣東北25公裏處,舊名婚城阜。《左傳·昭公四年》:“夏桀為仍之會,有婚之。”又《昭公十一年》:“桀克有婚,以亡其國。”

十、姒姓國。姒姓傳為夏虞之後。有杞國、鄫國、斟灌國、斟尋國。

1.杞國---伯爵。商湯時就已受封立國。周武王克商後,尋夏禹後裔,封東樓公於杞,是為重封,故亦稱夏。初都雍丘(今河南杞縣)。後受淮夷威脅,西周末期開始北遷,或以為今新泰市曾為杞都所在。杞成公(公元前654-637年在位)得齊桓公之助,遷都緣陵(今昌樂縣東南)。杞文公(前549-536年在位)時又遷於淳於。杞簡公元年(前445年)為楚惠王所滅。傳世器有杞伯鼎、杞伯豆等。

2.鄫(亦作繒、曾)國---子爵。故城在今棗莊市東,蒼山縣稍北。曾一度為魯國附庸。魯襄公6年(公元前567年),被莒滅掉, 昭公4年(前538年)魯取其地。後又屬齊國。

3.斟灌國---夏代部落國家。在今壽光縣東北。夏帝相曾居此。後為寒浞之子澆攻滅。

4.斟尋國---夏代部落國家。在今濰坊市東南。夏太康曾居此。後亦被寒澆攻滅。

十一、子姓國。子姓相傳為商祖契之後。譚國---亦作鄣。子爵。今章丘縣西舊有譚城,抗戰前曾發掘出遺址。地當齊國東西通道,公元前684年被齊國借故滅掉。

十二、偃姓國。偃姓相傳為臯陶之後。有鬲國---夏代部落國家,在今德州市北。太康失國,夏貴族大臣靡逃奔至此,收集殘余勢力,援助少康恢復夏朝統治。

十三、嬴姓國。嬴姓相傳是伯益的後裔。奄國---亦作蓋。在今曲阜舊城東,伯益曾居於此。後成為殷商盟國。周成王時隨商紂王之子武庚叛亂,反抗周朝,後為周公所滅,其地入魯國。

十四、漆姓國。漆姓相傳為防風氏之後。鄋瞞國---長荻的一支。西周至春秋時代活動於今濟南市以北的山東境內,大約處在部落向國家的過渡階段。

十五、東夷國。東夷是遠古時代就活動於山東地區的古老民族, 後漸於華夏族融合。有介國、根牟國。

1.介國---或說在今膠州市西南。其君葛盧曾朝見魯僖公,並率師遠襲宋邑。

2.根牟國---魯附庸國,其地在今沂水縣南。魯宣公9年(公元前600年),被魯國攻取。

十六、未詳祖姓的國家。

1.郭國---伯爵,地在今聊城市東北。存在於西周至春秋初期。 約在齊桓公以前滅亡。有器物傳世。

2.於余丘國---或作余丘。在今臨沂市境,一說在章丘縣。魯莊公二年(公元前692年)曾遭魯國攻伐。

3.牟國---封子爵。其故城在今萊蕪市東二十裏處。魯之附庸國,與魯通婚。其君曾朝見魯桓公。

4.鄟國---魯附庸國。在今郯城縣東北30余裏。魯成公6年(公元前585年)為魯所滅。

5.莘國---亦作有莘。夏、商時期的部落國家,在今曹縣北。與商湯通婚。伊尹即出於此。

6.蒲姑國---亦作亳姑、薄姑。在今濱州市博興縣東南。周成王即位時,因參與武庚和東夷叛亂,被周公滅掉,地入齊地。

──摘自老窯《山東境內的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