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第三百五十七章(第3/3頁)

“這是駝毛的麽?”摯愛時裝的葉司長輕輕的摩挲著那毛茸茸的綠毛,愛不釋手。

已有記者按下了快門,搶下了這一幕極富溫情的鏡頭。

盧太官急忙攔阻道:“抱歉,老爺子有點喝多了,當眾袒胸實有不雅。”一面趕緊替老祖宗系上朝服的左衽衣帶。

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梁威林皺了皺眉頭,站起身來說道:“尊敬的麥理浩爵士,今天我們在這裏,是為在緬甸叢林裏堅持了三十四年,英勇抗戰的五位志士凱旋歸來接風。中國漢代有一個蘇武牧羊的典故,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在塞外北海(今貝加爾湖)被流放了一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頭發胡須皆白,可民族氣節永存。戴秉國先生等五位志士正是秉承了中華民族這種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是值得全中國人民敬佩的。

當年蘇武出使時四十歲,正值壯年,回到長安已經是年逾六十的垂暮老人了,整個長安城萬人空巷,看著他手中仍持著當年出使時用的,而今已是光禿禿的旌杆,無不為其高尚的民族氣節所感動落淚。蘇武的事跡不知道激勵了歷代多少中華熱血男兒啊……戴秉國等五位抗日志士,入緬作戰時還是二十左右歲的青年,可今天也都已經是五十多歲的人了,他們在叢林裏整整堅持鬥爭了三十四年啊,他們最寶貴的人生都奉獻給了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他們的民族氣節堪比蘇武!歡迎你們回來,回到祖國和人民的懷抱,回到養育了你們的家鄉。”

盧太官率先鼓起掌來,人們眼噙著熱淚,極其崇敬的望著戴秉國少尉等人。

鄭少春手拿筷子緩慢的敲著酒杯,口中輕聲的哼唱了起來,其音甚是蒼涼:

“蘇武留胡節不辱,

雪地與冰天,窮困十九年,

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

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

歷盡難中難,心比鐵石堅,

時聽塞上,笳聲入耳痛心酸。

轉眼北風吹,群雁漢關飛,

白發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幃,

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

寧海枯石爛,大節定不虧,

欲使匈奴,驚心碎膽,常服漢德威……”

蓬頭垢面、發須及肩的五位中國遠征軍士兵心中悲苦,竟自低聲抽泣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