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生死門悟道(第2/2頁)

假如他是講真話的,肯定的否定還是否定,那講真話的守的才是死門,另一個講假話的守的是生門。

假如他是講假話的,否定的否定就是肯定,講假話的守的就是死門,另一個講真話的守的是生門。

總之,只要對方回答“是”,那你面前的就是生門;對方回答“不是”,你面前的就是死門,生門在另一邊。

這扇門,那兩個士兵,就分別是查文斌自己和他憑空出現的那個師父,他們兩人對這扇門都有一個自己的判斷,其中一人是正確的,一人是錯誤的。那些出現的人或者魂,不過是來幹擾視線的罷了。

人之所以會去判斷這扇門能不能進,不過是他心中有所顧忌,如果拋開這些顧忌呢?給你一扇門,不管後頭是死亡還是財富,都與我無關,我不要,也不去拿,只是看作一扇普通的門,進也就進去了。危險,是為貪婪的人準備的。

道教設定的目的到底是什麽?真的就是一本《道德經》能夠講明白的嗎?或者讀一遍兩遍的《易經》,懂八卦,會風水,就是道了?那也太小看國人的智慧了,歷史長河中,能把這些道家典籍倒背如流的人,一抓一大把,最終能夠成道的又有幾人呢?

道教“設教”的目的就是要讓人撥開紛繁的物象世界而深入到生命的本源,以明了人的“氣有清濁,性有智愚”;同時,“道無棄物,常善救人”,智愚之人又皆可修道而成真。

道的真諦,絕不是因為天資有多高,而在於心有多誠。這和我們平日裏拜那些供奉的神仙,常說的一句話是一樣的:心不誠,則不靈!

那些不孝順的子女,在長輩死後才去風光大葬,披麻戴孝,尋覓一個風水寶地,妄圖讓子嗣受蔭庇,那是在妄想。

“人之生也,氣有清濁,性有智愚,雖大塊肇分,元精育物,富貴貧賤,壽夭妍媸,得之自然,賦以定分,皆不可移也。然道無棄物,常善救人,故當設教以誘之,垂法以訓之,使啟迪昏蒙,恭悟真正,琢玉成器,披沙得金,斯之謂矣。”由此可見,在頗具命定論色彩的大框架下,道教的‘設教’‘垂法’就是要引導人將有限的生命投入無限的大道之中,以實現生命的超越。

“清濁之氣生育萬物,世人若求長生之道,煉陰為陽,煉凡成聖,皆因清自濁之所生,動因靜之所起。清濁者,道之別名也。學仙之人,能堅守於至道,一切萬物自然歸之。”由於人的生命是由稟道受氣而來的,能堅守至道就意味著可以得道而長生,因此,就生命的發展趨向而言,應當是由道出發而復歸於道的過程,或曰自無而顯有又攝跡還本復歸於無的過程。

人之受生,稟道為本,所稟之性,無雜無塵,故雲正也。既生之後,其正遷訛,染習世塵,淪迷俗境,正道乃喪,邪幻日侵,老君戒雲:修道之士,當須息累欲之機,歸靜篤之趣,乃可致虛極之道爾。

這就是說,人的生命以稟道為本,但人所本有的無雜無塵的道性卻並不與人性完全同一,因為人出生之後,就受沉重的肉體的支配而落入“染習世塵,淪迷俗境”之中,使“正道乃喪”。而由於本來清靜的道性隱潛於人性之中,是人的本有之性,因此,人通過修道又可以重歸於無雜無塵的“虛極之道”,以實現生命的本真,完成真正的人生。所以道家才有“人能歸於根本,是謂調復性命之道”!

過了這一關,查文斌的十年陽壽對於他來講,還重要嗎?他能否得道,並不是看他能否破了多少煞,超了多少度,而是他的心是不是還真的活著。一本《如意冊》,區區七十二個字,真能得道,那天上的神仙們都應該住不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