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帝國秘史:真相只有一個(第3/6頁)

  來自冥間的箏曲

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夜,宦官陳弘志的陰影像漸漸張開的蝙蝠的翅膀,慢慢地籠罩住了憲宗皇帝李純的帷帳。在陳弘志背後,站著另外兩個職位更高的宦官:內樞密使王守澄、右神策軍護軍中尉梁守謙。唐憲宗在位十五年間,外平藩鎮,內任賢相,很有振作大唐的想法。所以在他治理之下的元和時代被認為是“安史之亂”後的大唐中興時期。然而很遺憾,那是個宦官專權的時代。十五年前,被迫退位做太上皇的父親順宗被宦官用匕首刺殺(作為兒子,憲宗也脫不了幹系);十五年後,宦官再次動手了,只不過這一次被手刃的將是憲宗自己。隨時有可能被宦官殺死,這就是唐朝中期以後皇帝普遍的可怕境遇。按中唐後的慣例,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均由宦官擔任,直接指揮禁軍,權力巨大。當時,宮內掌禁軍軍權的宦官是左神策軍護軍中尉吐突承璀和右神策軍護軍中尉梁守謙。其時,憲宗的長子早死;太子是三子李恒,受梁守謙和內樞密使王守澄擁戴;二子李惲(雖然年長,但不是嫡出)窺視太子位,受吐突承璀支持。元和十四年底,憲宗的身體因長期服用追求長生的金丹而出了些問題。吐突承璀欲趁此機會廢掉太子李恒,改立李惲。但梁守謙、王守澄一派行動更早,計劃更大膽:直接殺死憲宗皇帝,讓太子李恒提前即位。梁守謙雖手握軍權,但這一派的實際領袖實為陰沉的王守澄。王守澄在小宦官陳弘志身後,看著陳把匕首伸向憲宗。與此同時,梁守謙發兵襲殺吐突承璀和二皇子李惲。就這樣,太子李恒即位,是為唐穆宗。關於穆宗在這個政變中的角色,歷來說法紛紜。晚唐裴庭裕在《東觀奏記》中明言穆宗參與了殺死父親憲宗的行動,所謂“憲宗皇帝晏駕之夕,上(指唐宣宗,憲宗幼子,穆宗異母弟)雖幼,頗記其事,追恨光陵(穆宗之陵墓,代指穆宗)商臣(春秋時弑父的楚國太子)之酷,即位後,誅鋤惡黨,無漏網者”。同時,裴庭裕也暗示穆宗的母親郭太後有可能是幕後的指揮者。所以當唐宣宗即位後,以誅殺“元和逆黨”為己任,殺死了被他認為嫌疑重大的郭太後。(郭太後)以上(宣宗)英察孝果,且懷慚懼。時居興慶宮,一日,與二侍兒同升勤政樓,倚衡而望,便欲隕於樓下,欲成上過(郭後想自殺,以叫宣宗背負罵名)。左右急持之,即聞於上,上大怒。其夕,後暴崩,上志也(宣宗處死郭後)。(《東觀奏記》)宣宗認為父親憲宗是被郭太後、穆宗和宦官合謀殺死的,所以秘密處決郭太後後,又在喪禮儀式上,跟大臣王皞發生激烈沖突。《東觀奏記》的記載是:懿安郭太後既崩,喪服許如故事。禮院檢討官王皞抗疏,請後合葬景陵,配享憲宗廟室。疏既入,上大怒。宰臣白敏中召皞詰其事,皞曰:“郭太後是憲宗春宮時元妃,汾陽王孫,迨事順宗為新婦。憲宗厭代之夜,事出暗昧,母天下歷五朝,不可以暗昧之事黜合配之禮!”敏中怒甚,皞聲益厲。宰臣將會食,周墀駐敏中廳門以俟同食。敏中傳語墀:“正為一書生惱亂,但乞先之。”墀就敏中廳問其事,皞益不撓。墀以手加額於皞,賞其孤直。翌日,皞貶潤州句容令,墀亦免相。大中十三年秋八月,上崩,宰臣令狐绹為山陵禮儀使,奏皞為判官。皞又拜章論懿安合配享憲宗,始升袝焉。(《東觀奏記》)說的是,郭太後一死,宣宗即表示,雖然她是憲宗的元配妃子,但其靈位不能入憲宗廟,棺槨更不能合葬景陵(憲宗陵寢)。對此,負責禮儀的大臣禮院檢討官王皞抗旨,請求將郭後與丈夫憲宗合葬,並配享憲宗廟。宣宗大怒,叫宰相白敏中質問王皞。王皞說:“郭太後是憲宗在東宮時的元配妃子,又是汾陽王郭子儀的孫女,順宗皇帝的兒媳。憲宗暴崩之夜,誰也說不清到底發生了什麽,不可以隨便懷疑她。她母臨天下多年,歷經穆、敬、文、武、宣五朝,怎麽可以因為毫無根據的猜測就廢除她入配丈夫憲宗陵廟的資格?”正如王皞所說,郭氏出自名門,是平息“安史之亂”、重造大唐的功臣郭子儀的孫女,具體地說是郭子儀之子郭曖與升平公主的女兒,後來嫁給唐憲宗。郭氏生穆宗皇帝,又是敬宗、文宗、武宗三位皇帝的祖母,且是代宗皇帝的外孫女,德宗皇帝的外甥女,順宗皇帝的兒媳,其特殊身份在古代中國的皇室中確實難尋。然而丈夫憲宗卻很討厭她,始終沒讓她成為皇後(憲宗至死沒立皇後)。在爭論中,白敏中代表的是宣宗,聽了王皞的話後也怒了。但王皞更加聲嘶力竭,絲毫不屈服。這時候,宰相將要“會食”,也就是一起吃飯。另一位宰相周墀等著白敏中一起吃,後者叫人告訴他自己正為一固執意氣的書生而煩惱,叫周先吃。周墀就來到白敏中的議事廳問具體事,見王皞一副不屈不撓的樣子。聽完王的解釋後,周墀表示欣賞其孤直。當然,第二天,王皞就被貶為潤州句容縣令,周墀亦被罷相。在這裏,王皞固執己見的理由是“憲宗厭代之夜,事出暗昧”。也就是說,憲宗的死真相到底是什麽,並沒有一個定論。事實也是如此。在後世,有學者認為,憲宗被殺之夜的情況極為復雜。按這一派學者的推測,憲宗被殺是一個孤立的偶然事件,跟皇位繼承沒什麽關系。他們認為,當時的情況是,憲宗由於服用長生金丹,導致性情暴躁,經常鞭打身邊的宦官。而宦官陳弘志,當時負責中和殿宮門的守衛,多次被憲宗無辜暴打,因此懷恨在心,於是便冒險刺殺了憲宗。這個事情迅速被內樞密使王守澄和右神策軍護軍中尉梁守謙獲悉,這兩個人本來都支持皇二子澧王李惲,正在積極地運作,意圖將太子李恒扳倒。憲宗突然被殺,這打亂了王守澄和梁守謙的計劃。在這個時候,如果把澧王李惲扶上皇位,那麽就等於告訴了群臣:他們參與了弑殺憲宗的行動。在危情下,為了日後繼續掌握大權,王守澄和梁守謙被迫放棄了澧王李惲,而擁護太子李恒即位,是為穆宗皇帝。王守澄和梁守謙為表示清白,甚至一不做二不休,殺死了澧王李惲。在當夜的混亂中,另一位實力宦官左神策軍護軍中尉吐突承璀也被殺死。出於某種目的,王守澄和梁守謙沒有將陳弘志弑君的秘聞公布,而是保護了這名膽大包天的宦官。也就是說,在整個事件中,即位的穆宗和他的母親郭太後都是無辜的。穆宗知道自己身邊的宦官就是殺害自己父親的人,可閹人們掌握著神策軍軍權,於是只能看著他們似笑非笑的面孔在眼前徘徊而束手無策,故而異常痛苦。持這一種看法的學者舉了大臣牛僧孺的一句話為證。那句話的大意是“危險的人物在皇帝身邊”,即暗指此事。不過,以上的說法更多地建立在推測上,沒有成為主流。在重重迷霧中,朱慶余所作《冥音錄》好像暗示著事件的真相。朱慶余本福建閩中人(一說浙江紹興人),敬宗寶歷二年中進士,後為秘書省校書郎,是詩人張籍的徒弟。他喜歡寫詩,跟賈島、姚合、顧非熊、白居易、王建、令狐楚等均有交往。《全唐詩》收其詩兩卷。跟那個時代的士人一樣,朱慶余也愛好寫點志怪傳奇,最著名的就是《冥音錄》。故事發生在唐文宗(穆宗之子)大和初年,廬江府尉李侃於死於任上。李侃有個崔姓情婦,是揚州歌伎,為李侃生二女。李死後,崔氏帶著女兒在廬江生活。崔氏歌伎出身,平素喜好音樂。她有個妹妹,叫菃奴,美容貌、性溫柔,尤擅彈古箏,可惜的是,十七歲時就死了。菃奴在時,崔氏叫二女跟小姨學古箏。崔氏長女不太聰明,學得慢,但小姨好脾氣,未遭責罵。小姨死後,她們繼續跟母親學。但崔氏非常嚴厲,由於長女比較笨,所以總是被斥責甚至鞭打。如此一來,長女就非常想念小姨,清明、寒食和中元節之外,每個月的初一,她也都進行祭奠。幾年後的四月三日,日日思念小姨的崔氏長女突然做了個夢。在夢中,長女看到小姨,後者拉著她的手傾訴:“我死後,戶籍被歸到陰間的音樂部門,教博士李元憑彈古箏。李元憑一次次向憲宗(這裏說的憲宗,是死後在陰間的憲宗)推薦我。就這樣,憲宗下旨,召我進宮。我在憲宗的宮裏待了一年的時間。後來,我又被派到穆宗的宮中,向諸妃傳授古箏技藝,也有一年的時間。再後來,人間的文宗皇帝誅殺了逆臣鄭注,陰間也一同慶賀。在陰間,各代皇帝選取歌伎,進獻給高祖和太宗。於是,幾經輾轉,我又回到憲宗身邊。每月有五天在長秋殿值班,其他日子可以隨便在宮內參觀遊玩,但卻無法出宮,也就不能與你相會。最近好了,襄陽公主(唐高祖次女)把我收為幹女兒,我稍微自由了一些,你我也就有機會相見了。”第二天,崔氏長女在室內擺放了果品,坐在古箏前,閉目而彈,技藝大漲。而且在一天之內,崔氏長女竟學會了十支曲子,有《迎君樂》《槲林嘆》《行路難》《晉城仙》《紅窗影》等,都是人間從沒聽說過的。可見,她是受到了冥間小姨的指點。《冥音錄》從唐朝流傳到現在,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平淡無奇,《太平廣記》采用該版;另一個版本,也就是南宋秘閣本,在文章中多出一段話,似乎映射了深宮裏的一樁秘聞。這段話是崔氏長女在冥冥中聽到小姨對自己說的:穆宗秘其調極切,恐為諸國所得,故不敢泄。然近聞,憲宗判庚子年事,地府當有大變,穆宗所愛之曲或禁。幽明路異,人鬼道殊,今者人事相接,亦萬代一時,非偶然也……(《冥音錄》南宋秘閣本)意思是:我教給你的這些新曲子,都是穆宗下令嚴格保密的。我本來不敢泄露,但最近聽說,憲宗將審判庚子年發生的深宮政變,地府會有大變動,穆宗喜歡的這些曲子有可能被禁止在冥界演奏。現在,你我在冥冥中相見,可以說不是偶然的。那麽,我就把穆宗喜歡的這十支曲子獻給陽間吧!故事中的憲宗、穆宗,雖是陰間地府中的鬼魂,而一句“然近聞,憲宗判庚子年事,地府當有大變,穆宗所愛之曲或禁”令人驚奇。憲宗在元和十五年被弑,該年正是庚子年即公元820年。這句話是說陰間的憲宗要復仇,而對自己的兒子、同時也是弑父殺君的嫌疑人穆宗進行審判嗎?解讀朱慶余的記載,似乎可以得出穆宗終歸還是參與了弑殺父親憲宗的陰謀。當然,也存在另一種解釋,被弑的憲宗即使在陰間,也依舊糊裏糊塗,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被誰殺的,只是懷疑當時作為太子的穆宗罷了。唐朝後宮之隱秘,幕布之深厚,遠遠出乎我們想象。順便說一句,崔氏長女的故事發生在唐文宗開成年間,此時穆宗早死,但郭太後還活著。這大約是她沒有出現在冥界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