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比幹

比幹,子姓,比氏,名幹,商代帝王文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是商紂王的親叔叔,所以也被稱為王叔比幹。

他是殷商王室的重臣,官拜少師,受托孤重任輔帝辛。

他歷經商朝兩代君王,傳說擁有一顆七竅玲瓏心,忠君愛國,為民請命,敢於直言勸諫,在當時的民眾中威望極高,被稱為“亙古忠臣”。

至於比幹的死因,據神話傳說中描述的是,因為他火燒狐狸洞而遭到狐狸精蘇妲己的記恨,最終被被紂王處以剜心之刑,終年64歲。

此後由於感念他的忠誠,姜子牙在封神榜也沒有忘記他這一號,封其為文曲星,主管文運,以證明對他的尊崇。

但是這只是民間的小說版本,並不是史實,陳智了解的封神榜單中,也沒有這一號。

但在正史之中,卻有一段對比幹死因的描述。

一日,比幹嘆曰:

“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

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請君主從此靜修己過,不肯離去。

紂大怒,問何以自恃。

比幹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

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

遂殺比幹剖視其心,終年64歲。

從這段史料上來看,比幹當時出於一種莫名的原因,說商紂王是個無道君主,在摘星樓上以死勸諫。

然後被紂王剜心致死。

這裏面沒有九尾天狐的事情,也並沒有受到旁人的蠱惑,只是激怒了商紂王,所以來殺身之禍。

但對於這段史料,陳智真的認為邏輯有些混亂。

首先一代君王帝辛,真的會因為自己的皇叔說了這麽幾句話,就要挖他的心?

那證明這個商紂王帝辛,不僅昏庸,而且精神也有些問題。

再說這個比幹,就算他對商紂王頗有不滿,但當時的行為也太過如夢,實在不算太聰明,和世人所描述的他不太相符。

不過不管怎樣來說,比幹當時的確是死去了,死齡六十四歲,而這個時候商紂王正當年,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還沒有爆發。

一個先於商紂王而死的人,又該怎麽料理他的後事呢?

但之後發生的事情,確是讓人有些不理解的……

西岐內有正史記載,牧野之戰之後,四海平定,周武王創立周王朝。

因為敬佩比幹的德行,對他大加尊崇,稱他為忠臣臣子的表率。

在比幹死的時候,他的夫人媯氏已經懷孕三個月,害怕禍及自身,逃出了朝歌,藏於長林石室之中而生一男。

天下大定之後,周武王和姜子牙四處尋找比幹的後人,得知其遺孤生於長林,於是便親自將其尋訪到。

賜其為林姓,名為堅,並給了他一塊封地博陵。

從此比幹就是林氏的始祖……

做了這些還不算完,周武王又封比幹為國神,大勢宣揚比幹的忠肝赤膽,修建廟宇,大做陵寢,親自前往祭拜。

比幹這一脈從此以後算是風光了,作為忠臣的代表,歷代皇帝均有加封。

魏孝文帝元宏立廟宇,唐太宗下詔封謚其為“忠烈公”、元仁宗為比幹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題詩、清宣宗修復比幹廟正殿等等。

這樣的榮光算是史無前例,周武王這樣對一位前朝的宰相,的確算不薄。

就是現在,比幹墓依然聳立在河南衛輝,每年香火不絕。

然而陳智當時看這些史料的時候,未免覺得很奇怪。

漢武帝的確是一名英明的君主,他寬容大度,不計前嫌推崇前朝的宰相。

但至於推崇到這種地步嗎?

這些史料上清晰的記載著,自從周王朝建立之後,周武王和姜子牙曾經多次前往比幹墓地祭拜,與比幹的後代相聚。

來往次數非常頻繁,這不僅讓人有些懷疑了。

他們這麽在乎比幹,到底是為什麽?因為他的忠貞嗎?

一個忠貞的臣子,被叛變的君王推崇,這本身不就是自相矛盾嗎?

而且,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

既然周武王這麽喜歡比幹,為什麽不早把他招攬到麾下呢?

是比幹不願意嗎?

又或者說,這位忠臣根本從頭到尾,就不認可周王朝。

所有的一切,都是周王朝後來自己創造的假象……

結合那張白獸皮卷子,這個線路想下去更加合邏輯。

那些加封和尊崇,都是面子貨,封地賞爵,也都是一種籠絡的手段。

而周武王和姜子牙,大動幹戈的尋找比幹子孫,幾次前往比幹墓。

不是去拜祭什麽忠臣,而是他們認為比幹知道商紂王的墓在哪裏。

他們在尋找商紂王的下落……

“追捕前朝的君王,這很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