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工兵掘子營(第2/3頁)

花螞拐知道陳瞎子從不長他人威風,滅自家銳氣,既如此說,定是對搬山道人的分甲之術極為看重,又覺瓶山古墓非同小可,才會主張以卸嶺之力,配合搬山之術,兩方夥同行事方為萬全之策,當即拜服。

羅老歪在旁聽完盜魁所說的方略,急得抓耳撓腮:“我操他個奶奶,等那群雜毛老道從黔邊回來,黃花菜也都涼了。這塊到了嘴邊的肥肉也當真難吃……”他舍不得讓搬山道人在瓶山插一杠子,不管搬山道人是尋藥還是尋珠,按道上的規矩,古墓裏的明器至少有一部分得被分掉。卸嶺盜眾在三湘四水之間,隨時都可以聚集幾百名盜墓高手,而且他這坐第二把交椅的羅大帥手下還有幾萬人槍,以這等實力,要挖開一座古墓竟然需要苦等那幾個道人相助?傳出去好說不好聽,今後卸嶺群盜的面子還往哪放?

羅老歪打著自家的如意算盤,勸說陳瞎子別等搬山道人了,咱還是單幹吧,反正手下有裝備精良的工兵掘子營,什麽樣的古墓挖不了?只要策劃得當,不愁破不了瓶山,就算死傷千八百號當兵的也無所謂,反正這年頭就是人命不值錢。只要有銀圓有煙土,咱們豎起招兵旗,就他娘的自有吃糧人,當兵吃糧的人要多少有多少,不夠還能拉壯丁。只要把瓶山古墓盜了,發上一筆天大的橫財,咱們想要多少人槍,就他娘的能有多少人槍。

陳瞎子本就是個自視極高的人,可以前遇著兇險之時,曾被搬山首領鷓鴣哨救過兩次性命,心中不免對此有些耿耿於懷,覺得自己始終比搬山道人遜色一籌。此時聽羅老歪這麽一吹風,稍一捉摸,也覺得言之有理,如果憑卸嶺盜眾單幹,雖然會折損不少人手,但若真成就了這件大事,將來正好可以讓鷓鴣哨那夥道士知道知道,陳某統率的卸嶺群盜究竟是何等手段,當年在山上潛心苦學了多少寒暑,這種揚名立萬的大好良機可不能失之交臂。

想到此處,陳瞎子已打定了主意,環顧眾人說道:“諸位兄弟,卸嶺群盜皆屬赤眉義軍之後,聚眾結黨,嘯聚綠林,秉承祖師爺遺訓,替天行道,伐取不義。余嘗聞:饑民果腹易子食,貴胄肉囊寢珠玉,真乃是蒼天無眼,蒼生倒懸。今有瓶山古墓,內藏金珠無算,系以百姓血汗凝成,卸嶺之輩正可圖之,遍取墓中寶貨,成就大業,以濟亂世。”

歷代卸嶺盜魁,都沒有陳瞎子這般口才,把個盜墓的勾當說得堂堂正正、慷慨激烈,聽得羅老歪等人目瞪口呆,好生佩服,當即紛紛獻策,籌謀盜墓行動的種種安排。

陳瞎子先讓羅老歪寫了封調令,按上花押印跡,交給啞巴昆侖摩勒帶出山去,讓他火速將部隊調來。在苗疆古邊墻附近隱蔽埋伏的部隊,一共分為三批,其中一夥將近百人的,都是湘陰的響馬賊,屬於陳瞎子直接統領的卸嶺群盜;其余的就是羅老歪手下的兩支部隊,最大的一股幾百號人,是所謂的“工兵營”。其實在這種雜牌軍閥的隊伍中,各種編制極不正規,大多數不會設立專業工兵單位,而羅老歪組建的這支部隊,也根本不修工事排地雷,實際上就是專門用以挖墳掘墓的倒鬥部隊,都是挑選出來的那種膽大不信邪要錢不要命的,受過相關的訓練,配備有卸嶺的各種器械,還分配有不少騾馬,用來負載炸藥土炮石,或是運輸盜挖出來的珍寶。

另外還有一支手槍連,成員都是羅老歪的親信,相當於督戰隊。盜墓的過程中,要是有人想私吞寶貨明器,或是開小差當逃兵的,一律就地正法,而且手槍連的士兵裝備精良,一水的德國造,每人兩支二十響,戰鬥力和火力都很強。

二十響和大肚匣子,都是德國毛瑟槍的俗稱,最大的彈匣可以裝填二十發子彈,是以得名。當時的中國由於辛亥革命之後軍閥混戰不斷,國際社會對中國采取了武器禁運,限制中國軍隊采購沖鋒槍和重機槍,不過軍閥們為了加強自己部隊的火力,自有他們的辦法,鉆了個武器禁運的空子。德國產的毛瑟槍屬於自衛用手槍,不在禁運之列,可是這種槍口徑大,射程遠,殺傷力同樣不小。槍上有快慢機,撥到快機上二十發子彈一掃出去就是一片,可以當做沖鋒槍使,而且加上槍托增加射擊精度,又可以作為卡賓槍來用,從各個方面來看,都是種非常實用可靠的單兵武器。

羅老歪靠盜墓發了財,所以他就裝備了這麽一支手槍連別動隊,花大價錢請德國教官訓練,由自己直接指揮統轄。這次來湘西猛洞河老熊嶺盜墓,正好是在幾路軍閥地盤之間的真空地帶行動,搞不好就會引發武裝沖突,另外也要防止那些扛著漢陽造的工兵部隊見財起意,突然反水,所以就把手槍連也特意調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