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捷報

“大唐景龍二年十一月癸未,安西軍行軍長史張潛率五百死士奇襲葉支城。斬突騎施酋長娑葛、薩滿夏噠、特勤馬倫、葉護阿斯蘭等數十賊。挑娑葛屍首而出。城中突騎施將士萬兩千人,俱兩股戰戰不知所措!中兵參軍王之渙叱之:汝等不早降,以期聖上寬恕,更待何時?突騎施將士乃降,安西四鎮遂定!”——《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四》

在大唐的所有內外戰事中,葉支城平叛,無論規模、影響力和激烈程度,都排不上號。所以,後世歷史學家筆下,只是用了一百三十多個字,就概括了整場戰役以及善後的過程。具體主帥如何謀劃,健兒們如何舍生忘死,當時的天氣如何惡劣,以及一萬兩千多突騎施人為何會兩股戰戰不知所措,還有為何勸率先突騎施人投降的是王之渙而不是張潛,都略過不提!

歷史永遠嚴肅而冰冷的,就像長安城頭青灰色的城磚。而當事人的回憶,卻生動且鮮活。

許多許多年後,當兒孫們問起瓜、沙、伊、西、庭五州節度使王之渙,為何會忽然喊出那句令無數少年人熱血沸騰的話?後者放下酒杯,苦笑著搖頭:“扯淡,老夫當初才不是那麽喊的。老夫當初喊的是,娑葛已死,投降免罪!”

至於為何會這麽喊,王之渙在公開場合則回答曰:“西域原本就沒多少人,總不能把他們都殺了!更何況,老夫當晚也殺累了。”

而私下裏,特別是酒後,他卻會苦笑著回答:“老夫當時就會那一句突騎施話,還是出征之前現學的。一緊張,當然順口就喊了出來!”

原來,平生經歷大小戰事不下百場,寫下過無數熱血詩句五州節度使王之渙,也會緊張!後輩們第一次聽到王之渙的秘密,都驚詫得兩眼滾圓。而隨著接觸到的秘密越來越多,他們就不再驚詫了,並且對自己的人生越來越有信心。

歷史學家不會告訴後輩,但當事人會告訴:每個人都有青澀的時候,那一次經典的夜襲,其實從謀劃到執行,都充滿了疏漏和意外。如果老天爺當時沒有開眼,如果娑葛的統治不是那麽殘暴,如果突騎施人,不是士氣已經低落到了極點,當晚縱使大夥能成功將娑葛斬首,也很難全身而退。

歷史學家不會告訴後輩,但當事人會告訴:那一次,安西軍別部其實付出了非常巨大的代價。從碎葉出發時一共五百人,一千多匹戰馬,並且還帶著五百多只可以在野地裏使用的,燒猛火油的簡易取暖小火爐。到了葉支城外,還能夠參戰的弟兄,也只剩下了三百二十七人。

因凍傷引起的減員,高達三成半。並且這三成半裏頭,有將近一成留下了終身殘疾!也就是因為當時安西軍別部連戰皆勝,士氣爆棚,並且每個月軍餉能頂尋常人一整年的收入,而張潛本人又屢屢創造“奇跡”,才沒導致士氣未戰先潰。換一支別的隊伍,換個時間,換個主帥,想要創造同樣的奇跡,絕無可能!

此外,歷史學家不會告訴後輩,而當事人會悄悄告訴後輩的還有:捷報傳到天山以南,正發愁如何才能突破勃達嶺天險,及時為張潛提供支援的安西道大總管牛師獎,先是欣喜若狂,隨即暴跳如雷。親筆寫了書信,大罵張潛不知輕重。以主將之身行死士之舉,置一軍安危與不顧!並且發誓兩軍會師之後,要讓張潛好看。

當然,給長安發去的捷報,老將軍對這些斥責只字未提。反而大肆誇獎的張潛的忠勇,並且充分肯定了此戰對安西各部族的震懾作用,懇請朝廷將張潛留在安西,出任安西軍副總管,以定四鎮。

此外之外,歷史學家不會告訴後輩,但當事人會悄悄告訴後輩的還有:在張潛預先制定的作戰計劃裏,招降突騎施人和收復葉支,都是數日之後的事情。當晚,大夥的最後任務,就是帶著娑葛的屍體和首級突出重圍,與城外故布疑陣的傷兵們匯合,連夜返回碎葉。

然而,大夥從葉支城州衙出來之後,一路都沒遭遇到任何阻攔!沿途迎面碰到的突騎施人,要麽一哄而散,要麽主動讓開道路,目送大夥離去。結果,大唐將士一路走到城門附近,才發現了一個要命的問題。烈火燒紅了半邊天,也將葉支城照得亮如白晝。先前進城的排汙渠,已經無法逃過守軍的視線。而有幾支數量絲毫不比唐軍少的突騎施將士,就站在城墻和敵樓上,正直勾勾地看著大夥,不知到底該何去何從。

當著如此多的敵軍去鉆排汙渠,丟臉不說,安全也很難得到保障。萬一突騎施人中間冒出來個愣頭青帶頭發起反撲,列隊鉆進排汙渠裏的大唐健兒,就會被人甕中捉鱉。

而想要直接打開城門離去,同樣危險。葉支城雖然小,卻五臟俱全。城門內部,還有甕城和隨時都可能落下的鐵柵欄。大夥貿然進入甕城,只要突騎施人及時將柵欄落下,同樣能讓大夥進退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