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宣傳

秦硯開始進行劇本創作,辛苦的不只是秦硯,謝北楊也被秦硯拖下水。

秦硯的工作狀態大家都見識過,整個人就處於一種混亂狀態,生活能力直線下降。雖然不至於餓死,但隨時有可能過勞猝死。

本來秦硯有考慮過聘請保姆,畢竟上輩子的他命都是保姆給的。但因為同居的緣故,這個計劃已經被秦硯無限期的擱置。

至於為什麽是無限期擱置,這其中的原因只有秦硯自己知道。

謝北楊實在看不下去,於是又肩負起了監督秦硯吃飯和休息的工作。

原本以為自己會因為謝北楊幹預自己的生活作息,而導致創作節奏被打亂。但是兩個周後,秦硯發現自己似乎已經逐漸習慣了這樣的節奏。

偶爾秦硯也會選擇拉開窗簾進行創作劇本。

如果夜晚的絕對安靜會讓秦硯的注意力更集中,那白天的陽光彌漫則會讓秦硯的思維更發散,會有異想天開的情節突然浮現,這就是所謂的靈光一閃。

但秦硯的創作過程和高雅完全沒有任何的聯系,因為秦硯又買了一大堆書回來,進入地獄創作。

現在家中隨處都能夠看見懸疑類的,阿加莎的《無人生還》、《東方快車謀殺案》,約瑟芬的《時間的女兒》、《時間的沙》……

這次不再需要其他人幫助自己整理材料,因為絕大部分的懸疑秦硯以前都看過。

無論是上輩子,還是之前的《真兇》的創作,秦硯已經、整理過這些。只不過秦硯依然需要重溫經典,去學習這些懸疑大師掌控情緒、羅列證據的能力。

秦硯對於劇本的要求實在太高了,當然這也和懸疑推理劇的本身的性質息息相關。

偵探類都算正常,真正讓人毛骨悚然的還是各種各樣的專業書籍。

想要創作一個有關於嫌疑犯罪的劇本,而且還要涉及到警察、刑偵的內容,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

畢竟秦硯可不準備讓犯罪嫌疑人唱獨角戲,要有與之同台競技的警察,每個角色都要有鮮明的特點。

比如《屍體變化圖鑒》,裏面全是各種屍體死亡後的照片,如何通過屍體的變化來反推死亡時間。

畢竟在秦硯的設想中,這部電影肯定會有不少兇殺案。為了讓整個故事邏輯更為嚴謹,秦硯自然要設計好殺人手法、死亡時間。

一開始謝北楊對於這些法醫類的書籍還挺感興趣的。謝北楊就看了一次,三天在家沒有準備肉食,從此之後秦硯就禁止謝北楊再看這些書。

如果說死亡只是帶來生理上的恐懼,那犯罪學方面的資料則讓人感覺心理上的恐懼。

一個懸疑劇本好不好,首先要看這每一個人物的邏輯、行為是否合理。

在兇殺案件中,必須要最後的兇手找一個合理的動機,這才能讓觀眾感受到推理的趣味性。

比如在殺人案件中最偵破的肯定是無動機殺人案——那種完全沒有任何理由,憑僅僅是憑借著沖動或者是反社會人格行兇的案件。

這種案件在推理上的確很困難,在現實中也是破案率最低的案件類型。但如果放在影視作品中,會喪失推理的樂趣。

觀眾辛辛苦苦推理了大半天,所有的證據都指向一個最具有動機的嫌疑人,這個時候編劇站出來說:

不,他的死亡就是個意外。路上遇到一個變態,變態隨手把他殺了。

秦硯相信他敢這麽做,觀眾就敢在票房上把他“殺”了。

而且秦硯並不希望把最後的兇手給塑造成為一個絕對的壞人,這樣一來人物的性格過於片面。

所以秦硯努力尋找一個既能夠讓觀眾感覺到意外,又能夠讓人有同理心的殺人動機,然後再編制一個精妙絕倫的案件,讓觀眾享受推理的樂趣。

最近秦硯經常抱著一本有關於殺人動機的《犯罪剖繪》看,不斷假設、推演著各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變化。

秦硯和謝北楊長時間的生活在一起,也已經同居了快一年了。他已經習慣了和謝北楊交流問題,不只是電影上,也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所以最近二人的日常就是,秦硯在腦海中構建出一個犯罪嫌人,確定他的殺人動機之後,便會找上謝北楊,開始交流。

試想一下,有一個朋友突然跑到你面前說:

“你想如果這個角色是因為小的時候被他的同學欺負過,一直懷恨在心。這麽多年努力奮鬥,成為了社會中的精英,完全斷絕了以前朋友的聯系,只是為了擺脫了刑偵理論中的熟人關系網理論。借著這次的同學會,突然殺人,這樣破案難度就會大幅度上升,你覺得這個設定如何?”

“而且殺人手段還可以模仿當年在學校裏被欺壓的方式,這幾種死法都還不錯!”

“這樣電影就可有討論童年對人類性格的影響。犯罪嫌疑人的社會形象越完美,越會讓人感覺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