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奇兵

《地球要塞》要在華國開拍的消息,很快就流傳開來。

不少報刊連夜更改頭條或者增加特刊,門戶網站更是立刻召回編輯、程序員撰寫專題報道。

“六千萬美刀!華國電影的新高峰!”

“劍指西方市場,華國導演的野望!”

“科幻電影,一片未被開墾的藍海”

“自信還是狂妄?投資還是噱頭”

……

第二天所有上網的人都知道了這個消息,PP聊天軟件、千度貼吧、搜虎網站瘋狂推送相關信息。

6,000萬美刀,這是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辦法想象的幾千年,而且它遠遠超過了目前華國電影的投資水平。

社會公眾的情緒真的很奇怪,前幾天還在稱贊秦硯獲得港城金像獎各種獎項提名的影迷們,現在已經開始批判起秦硯的大肆揮霍。

畢竟拿6,000萬美刀拿來拍一部電影,哪怕在華國電影業內看來也是一件無法現象的事情。

現在華國單片制作成本最高的是誰?國師的《英雄》,也才花了3,000萬。

一瞬間,所有的網民似乎都成為了秦硯的父母、導師,開始關心秦硯能不能拍好電影。

“秦硯還這麽年輕,他能不能拍好電影啊?”、“科幻電影是什麽東西,我怎麽從來沒聽說,秦導不會是被騙了吧?”

幾乎沒有人相信秦硯能夠拍好6000萬美刀的電影。

甚至還有人說一定要查清秦硯的賬戶資金,很多人都認為秦硯這是洗黑錢,華國怎麽可能有6,000萬美刀的電影?

觀眾對於科幻電影,或者更大類別的特效電影,缺乏了最基本的認知。

在觀眾心中,拍電影不就是演員+導演嗎?特效怎麽制作、成本多少、市場環境完全不了解。

為什麽至今華國都沒有拍攝出優秀的科幻電影?

除了資本市場、電影提醒自身的不足外,觀眾又何嘗不是一個因素呢?

華國的現代科學本來就起步晚,電影特效技術的研究更是一片荒漠。

普通觀眾不知道所電影特效的制作需要一個多麽龐大的團隊。

每一個特效的制作者都需要經過長期的專業培訓,需要熟練的使用各種科學軟件。這樣的人工成本費便和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的收入持平。

而真正的特效電影進行制作少說要動用上百人的團隊,還不包括器材方面的損耗。

像真正的特效大片,6,000萬美刀全部用來制作特效都不一定能夠。

業內對於國際特效電影多少有些了解,畢竟他們也想像好萊塢八大影業公司一樣賺取全球票房。

他們很清楚這個數額的投資讓《地球要塞》處於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

連投資市場都不怎麽看好秦硯,認為他拍了幾部電影之後已經太飄飄然了。

而另一方面,因為電影市場對於科幻電影缺乏熱情,資本在投資的時候對“科幻”兩個字也嗤之以鼻。

不是就了一點特效的電影嗎?根本不具有吸引力。

秦硯一直在社會和媒體面前維持的良好形象,這就起到了作用。

不少人都站出來幫助秦硯科普為什麽特效電影需要這麽貴,以及華國的第一部 科幻電影意味著什麽。

另外一方面,現在華國的科幻電影愛好者還是太少了。

在秦硯的示意之下,“怪味豆”也開始進行一些科幻電影的科普與宣傳。

原來這個時候普通人才逐漸意識到,原來科幻電影不僅僅是電影那麽簡單,它更代表了一個國家在電腦技術方面的成就,同時也代表著電影工業體系的水平。

秦硯,這是在做一件開先河的事情。

換任何一個導演,就算要拍科幻片,也不會把自己捧到這麽高的地位上。

因為電影一旦失敗,那麽他們將承受的罵名足以會讓他們在電影界中不得翻身,留下一個永遠沒有辦法洗白的臭名聲。

秦硯不一樣,他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整個業內的關注。

於是秦硯主動選擇了把利用這些關注,制造社會輿論。

起碼等《地球要塞》上映的時候可以吸引更多,從來沒有看過科幻電影的人進入電影院去一探究竟。

而且秦硯自信無論是《地球要塞》那一層充滿了科技與現代感的外殼,還是其本質之中人類文化命運的內涵,都能夠抓住觀眾們的心。

當然前提條件一定是他得把電影拍好。

不管外界怎麽樣去猜測,或者是評價《地球要塞》,但這並不影響《地球要塞》在整個華國電影圈中的影響力。

果不其然,從《地球要塞》立項的消息傳開後,國內比較著名經紀公司都主動聯系上丁暢,詢問這一次電影選角的情況,他們還有沒有機會。

甚至連曾經和秦硯合作過的幾個演員也私下聯系秦硯,問《地球要塞》有沒有適合他們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