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池塘;(第3/3頁)

“秦硯導演!你能詳細說說基金的事情嗎?是不是因為這段時間網上的輿論迫使你做出這樣的決定?”

“秦導!你是否認為所有電影人都應該做更多的公益活動?”

這些提問都在秦硯的預料之中,他很從容地說道:

“關於這個基金其實是在電影立項的時候,就已經決定的事情。基金的城裏和網上了討論沒有任何關系,我不認可也不接受網上對於《生於淤泥》的種種發言。”

“其實之前我一開始並沒有想過公布,只不過現在網絡上針對於電影有很多爭議,我們才選擇了公布。”

如果說“成立基金”是秦硯亮的第一把刺刀,那“在電影立項之初,就設立基金”,就是秦硯將刺刀在敵人身體上反復戳窟窿眼。

還有這個“我們”有一些微妙,有一些敏銳地記者已經在本子上寫上“我們”兩個字,還反復畫上源泉。

秦硯也不再等記者慢慢提問題,他知道現在大部分的記者都已經失去了正常的提問能力,不知道哪些問題才是重點。

“接下來,由我給大家講一講基金的情況吧。”

秦硯接下來公布了很多關於以基金的詳細,一張張蓋著大紅章的文件照片投影在屏幕上,向所有人宣布著它的真實與有效性。

果然在國家相關機構的備案上,這個名為“池塘”的基金在去年四月份的時候就已經遞交成立申請,5月份就已經通過審核。

在基金申請人一欄明確寫著秦硯的名字,只不過讓記者比較驚訝的是謝北楊的名字也和秦硯並肩而立。

並且基金在成立之初就已經有1000萬元的資金注入,已經通過了相關機構的驗資審查。

甚至連資金管理方案、資金捐贈渠道、基金管理委員會早就已經通過內部會議的方式確定。這些資料相當完整,絕對不是幾天就能夠偽造的材料。

現在所有的記者和網絡上觀看直播的觀眾們,都已經麻木了,整個人的情緒徹底跟著秦硯走,處於一種“你說什麽,我都相信”的狀態。

總有人不敢寂寞,如果這場發布會一直按照秦硯的節奏繼續下去,他們所看到、了解的信息,都是秦硯想展示的一面。

於是有記者直接站起來打斷秦硯:

“您剛才說要將所有的收益給基金,對吧。”

“嗯。”

“可是我們看到剛才羅列的電影制作費用中,有一點和您遺忘的習慣不同的是很多演員除了固定片酬外還有票房分賬,這是不是意味著在計算收益的時候,會把這一部分比例扣除。”

其實所有演員的票房分賬比例綜合,也就只有10%左右。

這個數字並不算特別大,但如果處理不好,很有可能會被人抹黑,稱秦硯通過片酬的方式,規避基金等等。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還是請當事人來回答你們比較好。”

秦硯這又要搞什麽鬼把戲?一想到剛才基金創始人上,謝北楊和秦硯的名字並列,記者們立刻再次確定自己的錄音筆是否打開,同時拿出筆和本子,他們覺得這又是一個大事情。

“對了,先給大家說一句。池塘基金,最開始就是謝北楊的想法,從某種角度而言,他比我更有發言權。”

說完之後秦硯便直接把話筒遞給了謝北楊,完全不管再次石化的記者們。

謝北楊今天特別的沉默,全程不見他和其他演員的互動,甚至看上去比平時以成熟、可靠著稱的秦導更加的嚴肅。

一方面,最近的輿論事件對於謝北楊的觸動十分大,完全沒有想到好好的一部電影居然會被別人詬病成這樣;另外一方面的確如秦硯所說,基金的策劃、申請等前期工作,都是他主意,在電影拍攝完成後,他更是負責了很多細致的工作。

謝北楊開門見山說道:“包括我在內的所有演員,除了有固定片酬外,所有票房分賬都會計為電影利潤,捐贈給池塘基金!”

沒想到秦硯的底牌一張接一張,讓人目不暇接。

秦硯自己成立基金就算了,居然還帶著演員們一起把分賬票房捐贈給池塘基金,這可是史無前例的事兒。

記者們可不想放過謝北楊,秦硯就是個老油條,滴水不漏,他們只能寄希望於更加單純、青澀的謝北楊。

反正秦硯剛才已經說了,有任何疑問盡情提出來,他們當然不會錯過這麽好的機會。

但凡能夠挖掘到一兩個熱點新聞,他們就不虛此行。

秦硯也不阻攔,這些問題越尖銳,最後達到的宣傳效果越好。

於是有記者繼續問道:

“我想知道秦硯導演有沒有強迫演員們捐款。雖然我們提倡做公益,但是我們也認為每個人的財產神聖且不可侵犯,我們不能錢強迫任何人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