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歷話 歷物語 後記

小說,特別是在推理小說中,作為故事上的重要因素有一個名為「伏線」的概念,如果粗暴地進行說明的話,簡單來說這是一個能為讀者帶來「哦哦,那個時候的那個原來是指這麽一回事啊!」這種閱讀樂趣的描寫,但我認為這個在現實之中也會有不少。比如之後回想起來發現原來那個是這麽一回事、現在回想起來發現原來那個是這麽一回事、直到現在才發現原來那個是這麽一回事之類的,回顧過去時會有這種想法,相比誰都有體驗過吧。這個怎麽說呢,大多數時候都很可能會成為伴隨著後悔而回憶起來的體驗——例如如果那個時候發現是這樣的話就不會變成這樣了之類的?如果讓人產生「那個時候也應該能察覺到才對」、「能察覺到人會在那時候就察覺到」這樣的感想就是伏線,那麽後來會伴隨著後悔便是一個鐘理所當然,可是實際究竟如何呢,如果問使人不得不接受這種猶如後悔一般的感情的回想是否全都是伏線,那似乎又絕對不是這樣。「之後回想起來發現是伏線的時間」是否真的是伏線,作品是小說的話如果你去請教作者,在作者是一個人老實人的情況裏他有可能會告訴你,但現實上來說畢竟你是無法判斷的。人類是可以從無關的事物之中也能自由的尋找出相關性的生物,因此根據具體的解析,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伏線」。有一個理論是,盡管不能算「朋友的朋友」,但如果通過六個人的人際關系,便能與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產生聯系。雖然這個片段表示的是世界狹小的令人意外,但是經過六個人之後的人際關系,是否真的還能稱作關系呢?和那個人真的能算有聯系嗎?「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否真的能成為自己這個故事的伏線?

以上的談話當然並非任何要素的伏線,本書是物語系列最終章的第二作。本來第二作應該是《終物語》才對,如果問我為什麽本書在《憑物語》與《終物語》之間登場的話,這是因為從系列第一作《化物語》開始數起,系列本數也好年數也好,都已經非常遙遠,令人開始覺得現在與最初的時候聯系不到一起,因此就想再次回顧阿良良木歷他們所讀過的一年、確認故事的關系,源自於作者方面的情況。就像這樣,本數是百分之百突然寫好的小說、《歷物語》、歷石?歷花?歷沙?歷水?歷風?歷樹?歷茶?歷山?歷環?歷種?歷無?歷死。

由於是短篇集,因此讓VOFAN先生創作了很多張插畫。非常感謝。最終章後面將會接續《終物語》、《續?終物語》。請各位多多關照。哎說不定中間還會夾雜著什麽東西,不過這個就另談吧。

西尾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