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8章 大禹王的危機(四)

諸多問題縈繞心間,吳所謂正要問,卻見大禹王身後已經站了兩名仆從,他們手裏各自執了一把巨大的宮廷大羽扇,交叉對大禹王緩緩扇風。

他哈哈大笑:“我明白了,我終於明白了……”

“你明白什麽了?”

“我一直不知道為何古代的帝王出行,都有拿著大羽扇的宮女相隨。而且無論冷熱都如此。想幾千年之前的中原地帶,尤其是商朝末年,遭遇了一次小冰河時代,大雪封山,酷寒無比,也就是說,整個長江流域的氣溫都很低,根本無需出動扇子。可之後的帝王們每每出行,身後總是跟著一隊大羽扇。我一直想,這是幾個意思呢?如今,我才明白了,這只是一個裝飾物而已。很可能是你大禹王開啟了大羽扇的時代,所以,後來你的子孫繼位之後,就把這個習慣傳下去了……”

在大沙漠裏生活的大禹王,當然需要大羽扇。

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了涼快。

上有所好下必仿效。

後來的中原帝王都開始采用這個儀式。

這就不是為了涼快,只是為了一個帝王的儀式了。

他們可能認為大禹王這麽做了,看起來和威風,那麽,自己也要效法。於是,歷朝歷代就這麽傳承下去——以至於就算是大冬天出巡,君王們的身後依舊跟著一隊大羽扇。

可能大禹王也沒想到,自己因為太熱而養成的習慣,居然被後人東施效顰,臉上露出一絲笑容,但是,也並沒有笑。

尤其,當吳所謂看到遠處那條河流時,就更是嘆為觀止了。

那便是鼎鼎大名的尼羅河。

尼羅河,曾經水患四起,周圍的人民苦不堪言。

大禹王治水,治的其實就是尼羅河。

現在,這裏已經風調雨順,所以,才有大城市的興起。

他只是非常好奇,大禹王出自汶山,怎麽會不遠萬裏跑到這裏治水,而且,還把整個陽城平行位移到了這裏?

而且,從尼羅河的水患泛濫來看,這裏當時也不見得比成都更好吧?

他沒忍住好奇心,問道:“敢問大王,為何他們叫你蠍子王?而中原人民都叫你大禹王?”

大禹王笑起來:“這只是口音的問題而已。本王在蜀中的時候,大家叫我禹王,到了這裏,當地人口音不同,所以叫我蠍子王。其實,都是同一回事。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本王剛到這裏的時候,這裏蠍子泛濫成災,本王在治水的時候,徹底將所有蠍子給消滅了。”

吳所謂本能地覺得這個解釋不對頭——消滅了蠍子,就叫蠍子王?

比如人類除四害,消滅蒼蠅蚊子什麽的,可誰願意叫蒼蠅王蚊子王呢?

這不是瞎扯嗎?

吳所謂又問:“那麽,敢問大王,你當初為何要把陽城平移到這裏?就我看來,尼羅河流域水患成災,根本不比當時的蜀中強!”

“本王是治理好水患之後,才將陽城平移到這裏的。”

吳所謂一怔,立即明白了——大禹王正是治好了天下洪水才登上王位的。很可能,他在治理尼羅河水患的時候,發現這裏是個定都的好地方,所以,自己登基之後,就把都城搬到了這裏?

“既然如此,你為何後來再也不回蜀中了?是什麽原因讓你徹底放棄了蜀中?放棄了汶山?”

吳所謂覺得自己的口吻很像是記者采訪,可是,他也顧不得了。因為,他太急於知道問題的答案了。

川陜地帶,其實到處都有關於大禹王的紀念建築物,表明大禹王曾經出沒。可是,這些記載都是口耳相傳,沒有定論。而且這些建築物大多是後人根據傳說重新修建的,某種意義上來說,根本做不得數。

甚至連大禹王的生卒年,甚至到底有沒有這個人真實存在,都不敢下定論——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疑團,很大程度上便和大禹王離開之後再不回歸有很大的關系。

因為,你根本找不到任何和大禹王直接相關的證據。

甚至連和他的子孫掛鉤的證據都找不到。

夏朝得不到國際史學界的認可,便因如此。

所以,這一次,吳所謂非要把這些問題問得清清楚楚。

這一次,大禹王並未立即回答。

他想了很久,才緩緩地:“本王來到這裏,本是想改變世界……”

改變世界?

這個命題很大。

一般人說來,也很可笑。

這令吳所謂想起西敏寺教堂那塊著名的無名碑上面的一段話: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象漫無邊際,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縮短了一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的國家,我最後的願望僅僅是改變我的家庭,然而,這似乎也不可能……現在,我已經躺在床上,就在生命將要完結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就首先改變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重要的事情就在我為國家服務的時候,我或許能因為某些意想不到的行為,改變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