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神器

曲阿城外,軍營圍駐的一塊試驗田中,白圖一只手扶著犁,一邊趕著前面做牽引的牛,在田地上犁出了歪歪扭扭的一道溝……

“神器啊!笨你加個笨牛,居然就能‘勉強’犁地了!”呂玲綺還是近衛打扮的走在白圖旁邊,這時小聲對他說道。

白圖瞥了她一眼,維持形象也沒有搭理她——畢竟呂玲綺的聲音,也是壓低到了別人聽不見。

而周圍正在見證這一幕的,專門請來的老農、牛醫還有工匠,此時都激動的熱淚盈眶。

本來白圖還感覺有些偉大,只是想起呂玲綺說的話,再看他們的表情……還真是倍感別扭!

的確白圖犁地犁的並不好,這些人之所以激動……還真是因為白圖加上一只“笨牛”,居然就能“毫不費力”的犁地。

所謂笨牛,就是指水牛,在東漢時候,水牛很少用來耕種,大多屬於所謂的“菜牛”。

主要原因是水牛不似黃牛溫順,而且體積大了近一半,在牛鼻環沒有普及的東漢,很難利用其畜力……

所以漢代時,才只是禁止擅殺耕牛——水牛則不在其列。

南方多為水牛,耕地不便,這也是此時南方人口較少的原因之一。

春秋時期就已經有牛耕出現,漢代時各地都出現了牛耕,甚至官方特地推廣過,但是……即便是在北方,使用黃牛耕地,也需要二牛拉一犁,而百姓之中這麽“壕”的實在太少了。

現在白圖做出的,只是兩件東西——曲轅犁,牛鼻環。

曲轅犁是唐代出現,比現在的長直轅犁,要更加符合力學,相比之下更加省力、並且回轉方便的耕具,直到明清時期,也依舊沿用的“神器”。

白圖的資料中,有曲轅犁完整的十一個構件的具體記載,雖然也只是紙上談兵,但是有了這麽大的指路,很容易就在反復試驗後,得到了成品,並且確定了具體構件的制造工藝。

相比之下,牛鼻環的工藝還要復雜些,因為不是簡單一個環的問題,還要考慮怎麽穿,才能起到最大的效果、對牛的傷害也最小,否則普通人家可不會用牛冒險,水牛也不行!

因此白圖還找了專門的老牛和牛醫——此時的給馬看病的叫“獸醫”,給牛看病的叫“牛醫”,分類明確。

現在終於完成了白圖的預想,一牛、一犁、一人,便可耕地。

這也是曲轅犁的優勢,只需要一牛牽引,耕者可以一手扶犁、一手提著拴在鼻環上的竹竿驅策水牛!

當然在一些符合特殊條件的田地中,還有更方便的牛耕,比如兩人一牛、拉著大型犁的耕種方式,不過“單牛+曲轅犁”,也已經算是畜力耕種的“完全體”形態。

能提升農耕效率的法子還有很多,比如優化育種、精耕細作、興修水利……

但這些只能慢慢來,現在白圖只是臨時抱佛腳!

同時白圖也點出了“屯田制”的政令,也就是利用軍隊,或者役夫、無地流民,來耕種官田,以此獲取軍隊補給和稅糧的制度。

和科技工藝不同,政令要點亮,並不需要做出實際物品,而是要給城姬遞交報告。

通常這類政令,需要小規模實驗,時時調整,最後才能夠形成實際可通過的報告。

但是對於白圖來說,“屯田制”沒有那麽困難。

在漢文帝時候,就已經出現最初的屯田制,不過僅限於在邊疆——是“徙民實邊”政策的補充。

在三國時期,從曹操接受棗祗的建議開始,屯田制開始大行其道,最大手筆的屯田,就是曹魏後期開發淮南,將凋敝的淮南的大片無人土地劃為官田,之後進行軍屯、民屯結合的集體耕種。

屯田制的弊端,白圖自然也很清楚,一來是軍屯占用兵力,無論如何分配,都會占用訓練時間、降低軍隊的精銳程度,真正的精兵也是不會參與屯田的;二來更嚴重的是,屯田制深入發展,幾乎必然會失控到奪民之田的境地,尤其是在白圖無法抑制世家的情況下。

到了西晉時候,屯田制直接發展成了允許門閥合法跑馬圈地的“占田制”。

不過為了屯田制的優勢,以及迫在眉睫的旱災,白圖覺得先屯一屯還是有必要的。

屯田制的目的,向來不是收獲多少糧食,而是為了軍隊能夠自給自足,也就是減少了運輸消耗,所以三國時期的屯田都是在邊境。

比如曹魏計劃伐吳,就在淮南屯田,巴蜀要進取中原,就在五丈原屯田……

白圖實行屯田的區域,也是集中在長江沿岸,乍看起來還真像是要準備奪取淮南,只有白圖自己知道,這是為了方便去淮南救人。

至於遠離長江的會稽郡、豫章郡,反而沒必要屯田,否則本來屯田效率就比自種要低,再算上運輸消耗……白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