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名士(第2/2頁)

就大局觀上來說,也很難確定他們究竟有沒有認識到,漢王朝已經行將就木,不過對於華歆、王朗這類典型的“臣子”來說,這只影響他們未來的選擇,不影響他們現在選擇。

他們的目標並不是匡扶漢室、重整朝綱,也並不是輔佐新主、克定亂世,而是聲名煊赫、是留名於史、是聞達於諸侯、是蔭庇子孫……

兩人也都是寒門,不過卻和那些名聲不顯的寒門子弟不同,好歹都已經奮鬥過十幾二十年,兩人早就過了被人以“出身”相視的年紀,現在算是名士。

華歆早年還和好友管寧一起種地,見到金條也動心、看到達官顯貴路過也忍不住看熱鬧,因此還被管寧鄙視。

王朗更不用說,出身東海郯縣王氏,而後世的東海王氏,都是認“王朗”為祖,也就是說……王朗之前,東海郯縣王氏根本沒什麽大人物。

不過兩人的老師,都是前朝的三公大佬,現在又都是三四十歲、正當壯年,故而名聲不小。

兩人的才能,在穩固的政治環境下,更加能夠得到施展,所以在歷史上,朝廷征召之後,兩人都舍棄江東,直接回朝中任職。

雖然論指點江山、排兵布陣,兩人並非擅長,但能在人才濟濟的曹魏,坐得三公高位,也足見其才學。

為了更好把握兩人的為政理念,白圖還特地從城姬這裏,調取了會稽和豫章近年來行政卷宗……

現在白圖所得到的情報來看,華歆治理地方時,以“教化”為重,本身也修身持正。

他治下的民眾,民風更加淳樸,顯然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為目標,之前他擔任豫章太守,也是漢室期望能夠“教化”那些山越。

可惜亂世一起,人心不定,華歆的德治效果在亂世也大大降低!

而王朗在地方,則是擅長治獄,但厭惡苛政酷刑,在會稽時見到當地百姓,將秦始皇與夏禹同廟後,堅決予以取締……

在孫策歸來的一個月後,這兩位腿腳實在不好,而且路上還拖拖拉拉的名士,終於已經抵達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