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醫學院(第2/2頁)

主要原因是物質豐富、營養跟得上,而且醫療方面大發展,尤其是西漢修養聲息的那幾朝,普通百姓也能隔三岔五的吃上肉,人均營養水平之高,是其他封建王朝不及的。

無論平均壽命還是平均身高,漢代都可以說是一枝獨秀,所以西漢時才有“一漢當五胡”的說法——那時候的漢人,可比胡人壯多了,而且是從智商到體質到裝備的全方位碾壓……

其次是明代,再次是隋唐。

大抵是唐的盛世太短暫,而且……人口的暴增,也在營養方面,限制了壽命的增長,明代之後大量高產作物流入,令平均壽命再度提高。

“不過從黃巾之亂至今,已不足四十歲……除了因為動蕩導致的百姓流離失所、饑荒導致的糧食不足之外,醫療水平的下降、醫者的減少,也是重要因素。”白圖感慨地說道。

飯都吃不飽,想要看病自然就更困難。

“白公有此愛人之心,無愧‘仁者’之稱,張某自然願意出一份力!只是……白公或許將此事想得簡單了,以老夫之能,七八年方能帶出二三學徒,成百上千、成千上萬……只怕人力有窮時。”張仲景遺憾地說道。

“不,正是因為如此,我欲專立一醫學院,從縣學之中,篩選合適之人為學生,再以其他醫者為師,層層教導……張老不需要事事親為,只要教導好其他教員、編寫好教材,再負責將來的醫學院博士的教導就可以了。”白圖稍稍有些臉紅。

這就已經是好幾個人的活兒了!

果然張仲景聽到白圖的話之後,臉色也有些猶豫,然而張老的擔心,顯然和白圖不大一樣,並不是覺得擔子太重,而是……

“若是如此,如何保障學生學有所成?醫術不同於其他,學藝不精、則不如不學。”張仲景說道。

作為當時名醫,張老最厭惡的是沒有醫德之人,其次便是誤人庸醫。

“關於這點,我倒是有些不同看法……醫道博大精深,能夠如張老一般,面面俱到之人,百年難遇,既然如此,何不分門別類,將疫病、外傷、心肺受損、中毒、耄耋之症……等等全別教給不同的人?”白圖反問道。

“若是如此,遇到的病人,是自己所不懂的,豈不是糟糕?”張仲景擔憂道。

“其實等醫學院的學生學成之後,我準備在各縣都設立縣醫院,置醫者數十,各有所擅,鄉裏則設些流動竄訪的遊醫,只要會些最基本,醫治些不嚴重的頭疼腦熱便好,病重者可來縣醫院,乃至於更大的郡醫院。”白圖說道。

相比之下,現在醫館,即便不只有一位大夫,一般也只是多兩三個小徒弟、後人,而且等徒弟學成之後,通常也會自立門戶。

畢竟……對知識的壟斷欲望,不僅存在於狹義的“學問”方面,醫者又何嘗不是如此?

不過張仲景倒是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如果真的有合適的人選,他巴不得學會的人越多越好,只是之前……張仲景受到“常識”的影響,認為一位醫者必須“全能”才行,故而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

“這樣一來,醫學生也要做官嗎?”張仲景仍有顧慮。

“醫院不是普通的官署,其中醫者由官府供養,但一般不必授予官職,更不需要關心醫療之外的政務。”白圖知道張老在擔心什麽。

學而優則仕的思想,與儒家的儒生治國一道風靡了數百年,已經根深蒂固。

只是在張仲景看來,費這麽大勁兒,培養出個醫生,如果要去做官,實在太浪費了。

白圖之後也和張仲景說了,關於戰地醫生體系的構想——在軍隊中,配備一定比例的醫療兵,同時在大型戰役中,可以設立臨時的戰地醫院,優先救治友軍……資源允許時,同樣也可以救治被俘的敵軍!

短時間來看,這些都是白白燒錢,但白圖並不認為這是單純的“慈善”。

令一名四十歲的農戶,多活十年,這能夠創造多大的利益?

令一名三十歲的老兵,多服役五年,這能夠創造多大的戰鬥力?

“很難。”張仲景最終說道。

“的確很難。”白圖點頭道。

白圖已經並不擔心勸說張仲景的成功與否,因為……張仲景說“很難”時,表情反而是堅定的。

果然,之後只聽張仲景說道:“若將軍此心不改,某願與將軍一同砥礪前行。”

見說服了張仲景,白圖也忍不住大感開懷,醫學方面的論文材料,他這裏倒是也有不少,只是……白圖自己是學不明白,龐統那邊,也不合適再加擔子。

張仲景肯加入,早就在籌備中的醫學院,終於可以走上正軌。

而且張仲景不僅僅代表他自己,還已經向白圖明言,將盡量召回自己早年的幾名學生,以及一些在他看來也在名醫範疇的老友,來共襄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