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第三路軍

曹操推動朝廷,在給白圖封侯、授九錫的時候,也是沒打好主意。

封號還是“楚侯”——楚,雖然揚州也有部分地區,曾經是先秦時楚國屬地,尤其是在吳國被滅之後,揚州大部分地區,的確曾經屬於楚國,但是……楚國的核心部分,還是如今荊州、尤其是荊北一帶。

揚州在大家的印象裏,也就是“吳地”,荊州才是“楚地”!

而白圖雖然還沒有接受九錫,但是已經受了楚侯的封爵,也代表白曹聯盟,已經初步建立,袁紹在春耕之後,已經集結軍隊,準備南下中原。

曹操則是在“擺弄”與劉備的關系——此時攻打劉備,無疑將正中袁紹下懷,如今劉備入主徐州已經五六年,曹操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將其拿下。

不過就這麽放著,曹操也不甚安心,故而一面請劉備入朝,一面希望徐州也一同出兵,抵抗袁紹的壓力。

白圖則是一門心思的西進,攻打荊州……

此時已經敲定的兩路入荊大軍,分別是沿著長江進攻江夏、沿著淮河進攻南陽,也就是一南一北、一水一陸的繞開大別山。

陳宮則是提出,其實還有一路軍可用——長江以南,荊州和揚州之間,隔著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

崇山峻嶺,無法用兵,地形需要腦補“死亡擱淺”。

不過繼續向南兜,就是五嶺或者稱南嶺之地,秦漢早期將楚地南部的山嶺地帶,全都統稱為“南嶺”,但現在是特指五嶺之地。

雖然五條高嶺橫亙,但卻只是軍隊運輸不便,騎兵難以行軍,並非完全無法出兵。

五嶺以南,就是“嶺南”地區,也就是現在的交州。

秦末趙佗在嶺南割據,威服當地越人,立國南越,漢武帝時才重新收回,設立交趾部——當時沒有州牧的說法,“部”是指刺史部,而刺史只有糾察之權,交趾的行政級別低於州,但是也設“刺史部”,直到前些年,才將嶺南九郡劃分為“交州”。

如今士氏在交州深得漢越之民心,雖然資源、人口有限,不足以進取,但無論白圖還是劉表,也都對這塊沒肉的硬骨頭沒興趣。

陳宮的第三路軍,也並不是走交州,而是想要走五嶺——此時畫地圖的話,五嶺算是在揚州、荊州、交州之間,但是……除了塗色之外,三者對五嶺深處,那些連縣城都沒有的地方,並沒有控制力,主要是蠻族盤踞。

叫山越也好、叫武陵蠻也好,總之正常行軍的話,要路過好些古越、武陵蠻的部落,幾乎是橫貫蠻族核心地區。

強行用兵,還沒見到敵人,就要先和蠻人拼個五勞七傷……

章陵之前俘虜的山越人中,已經有真正的蠻兵——也就是通過越姬“化蠻”的蠻族。

雖然不是那幾座南嶺深處的古越部落的蠻族,但至少也是真正和山越人沾親帶故的,而不是普通山民!

對於南嶺蠻族,荊州那邊叫“武陵蠻”,因為南嶺在荊州屬於武陵郡以南,而在揚州則是被稱為山越。

對待南蠻,漢王朝一向是實行君長制——承認他們內部的酋長,之後通過威服、懷柔他們的酋長,來治理這些蠻人部落。

山越這邊的大渠帥稱“宗帥”,武陵蠻的大渠帥稱“精夫”,大同小異。

民生上其實也有農耕活動,不過因為生活在山中,故而在農耕的同時,漁獵采摘也是重要的補充手段。

結構上類似於商周的奴隸制,酋長對內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區別是更信奉暴力,不少部落都有支持個人勇力來奪取酋長之位的習俗。

相比於純農耕文明的漢人來說,更加好勇鬥狠,最重要的是他們熟悉山林環境,適應以山林為主場,拉到平原上他們還真不是具甲結陣的漢軍的對手,但在山中……漢軍進去不僅無法結陣,僅僅是蚊蟲瘴氣,就先去了一半的戰鬥力!

因此之前所有人,都默認這一片是“塗黑”的——不可能行軍,不需要考慮。

不過從之前章陵郡,山越不時出動,重復著作亂、被俘、管飯……的騷操作之後,陳宮想到了一個“好主意”。

山越不是缺糧食嗎?

那大可以一面清剿驅趕、一面用糧食雇傭,同時再建立戰俘軍,軟硬兼施的將他們向西趕。

簡單地說,就是逐虎吞狼……

此為第三路軍!

然而最終陳宮的建議,並沒有被白圖采納,理由是糧食雇傭也好、暴力驅趕也好,無法保證山越行軍時的破壞性不會失控。

不過陳宮顯然沒有放棄,再次將白圖提起了此事。

“白公所擔心的山越為禍的問題,之前的確是某疏忽了……但可稍作更改,以山越向西推進至武陵,以五溪為界,只要山越與武陵蠻……溝通即可。”陳宮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