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冬天來了

建安四年秋,眼看快要到冬季。

太史局成立後,第一個測定的節氣就是“立冬”。

對於出征的軍隊來說,也快要到了可以停兵息戰的時候……

整個建安四年,漢土之上烽煙處處。

北方曹劉大戰袁紹,南方大將軍府伐荊,西邊漢中與益州日常交鋒……

不過隨著天氣的轉冷,各個戰場也都冷卻了下來。

寒冷意味著行軍困難,要麽增發衣物、要麽結營或者回城取暖,而整個大漢,哪怕是大將軍府的軍隊,也只有精銳能配齊薄棉衣。

不僅行軍效率降低,運送糧食的消耗也將更大,戰爭成本劇增。

而所有戰場中,哪怕是最南端的荊南地區,在東漢末年這歷史性寒流漸強的時段,在隆冬時也能見到一層薄薄的浮冰,也就是能到零下,甚至不時能看到雪。

至於北方曹劉與袁紹的激戰,更是現在就已經有偃旗息鼓的意思。

北方的事情且不說,南陽張繡與趙雲南北會師於復陽,不過一個多月以來,袁耀與麯義借助桐柏大復山天險,在大復山沿線結營死守,眼看今年很難再取得什麽突破性的戰果。

夏口沔口一帶,在孫策祭拜父親返回之後,領軍北上西陵,與蔡瑁試探性交戰。

因為想等復陽袁術遺部被殲滅之後,再兩面夾擊,故而並沒有死戰,只是從試探之中,孫策判斷出對方的水軍,從兵到將,還是可稱一聲“精銳”的。

對於一向眼高於頂的孫策來說,這就已經是很高的評價。

看來劉表在荊州,雖然沒什麽進取之心,但著實訓練出了一批不錯的軍隊,至於那蔡瑁……武藝在孫策看來,固然只是稀松平常、難入其眼,不過對於水軍的指揮與操練,卻已經有些火候,並不是普通的世家子。

另外孫策在蔡瑁麾下,還發現了一個不錯的苗子——很年輕,尚未及冠、十八九歲年紀,但實力能及十五六歲時的孫策……當然,孫策十五六歲時,主要是戰甲拖累了實力,那時晉升戰甲比現在要難不少。

即便如此,能勉強以年少時的孫策作為比較目標,也已經是了不起的事情,而且那小將雖然還只是偏將,但在指揮作戰時,卻謹慎有度、進退有據,頗有大將之風!

可惜,這位叫文聘的小將,明明不是世家出身,不過對荊州府卻頗為忠心,拒絕了孫策的拉攏。

一來二去,江夏在相互試探性的用兵中,來到了冬天。

至於南路荊南一帶,張遼和高順也只是在摩忽肯讓路的情況下,跨過騎田嶺,在荊南守軍沒有禦敵準備的情況下,仗著陷陣營的靜默行軍,半夜以蟻附戰,偷襲臨武縣城成功,天明時便已經占據了這座不算重要的縣城,算是有了落腳之地。

不過這已經是初冬的事情,之後荊南的天氣也逐漸轉涼,對於黃忠鎮守的郴城、也就是桂林郡的郡治所在,也可以稱桂林城,張遼和高順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拿下,至於用恐嚇、利誘等手段勸降,更是被黃忠無視。

……

立冬,揚州百姓第一次,收到了來自大將軍府的節氣提示。

甚至還附贈神醫張仲景的神方——餃子。

沒錯,後世的餃子,正是張仲景在“前幾年”發明的,靈感來自於餛飩,直到唐代還被稱為“偃月餛飩”,宋代稱“角子”,清代後開始用“餃子”的名字。

張神醫發明餃子,自然不僅僅是為了吃,更重要的是禦寒……

早期的餃子,是用面皮專門包括那些有助於驅寒的食藥,在冬天食用,可以避免因寒冷帶來凍瘡等內外疾病。

所以說冬至時候吃餃子、吃餛飩、吃羊肉、吃狗肉……本質上是同一種習俗的演變,都是從驅寒來的。

當然,在白圖的指引與指示下,大將軍府的廚師們不辭辛勞的忙碌在攻關第一線,終於……將張神醫的“餃子”發揚光大。

令“餃子”這名字,也提前一千多年出現。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餃子比紅燒肉、白公肉更成功,因為……漢代時的醋,比同時期的“迷之醬油”的味道要正太多,更接近於後世,而且已經開始種植“蒜”。

因此餃子比紅燒肉更有靈魂……

而且從食性上來說,蒜和醋也都有驅寒的效果,張神醫吃了都說好!

白圖和張仲景各占了一半“原作者”的餃子,迅速在揚州,甚至中原、荊州等地推廣開來。

本來家家戶戶,吃著美味的餃子,就能夠想到白圖,也是不錯的事情,可就是有些“畜生”,一天天變著法兒的黑白圖。

比如據捕風衛匯報,因為有人私下稱呼餃子為“白公餃”,導致“餃子”傳入中原後,就變成了“角子”,因此有人信誓旦旦的說,白公頭上是長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