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朝廷來使

在沒有“白兔效應”的歷史上,魏延在蜀漢的地位,武將中可以說前期僅次於五虎將之三,比趙雲還能不相伯仲、甚至略勝一籌,名義上不如馬超,但馬超基本處於閑置……

鎮守“漢中”這蜀漢的中原踏板,其能力與受信任程度,都可見一斑。

不過在諸葛亮執政後期,魏延在北伐問題上,與諸葛亮意見分歧,不僅落得身死之局,而且在演義中還被進一步醜化,不僅成為“反骨”的代名詞,而且“誰敢殺我”的死法,也是別具一格……

按照演義的說法,諸葛亮是第一眼見魏延,就從“腦後有反骨”斷定此人不可信,並且力勸劉備將其處死。

在臨終前,諸葛亮更是遺計馬岱、楊儀等人斬殺魏延……

只是白圖並不覺得,諸葛亮看魏延真有那麽不順眼。

按理說魏延在諸葛亮生前,所謂的分歧只是出兵路線上意見相左,再怎麽也不至於結下大仇,而且以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的權威,他真的不信任魏延,也輪不到魏延繼續鎮守漢中。

反而歷史上對魏延在諸葛亮死後的“作亂”,無論是蜀人寫的《三國志》還是魏人寫的《魏略》,都將魏延之叛,歸結為是魏延與楊儀之間的矛盾。

相比於諸葛亮,魏延與楊儀才是真正的水火不容,如果沒有諸葛亮,兩人早就打出狗腦子……

按照《三國志》的說法,諸葛亮死後,將兵權交給楊儀,並且讓楊儀退兵、並傳令魏延斷後。

結果魏延不信楊儀的命令,一副“不就是諸葛亮死了嗎,我覺得靠我也可以繼續北伐”,直接燒了楊儀的後路,並且和楊儀爭相上書劉禪,指責對方叛亂,最終魏延兵敗、被楊儀所殺。

而《魏略》的說辭更加傾向於魏延,認為諸葛亮死後,有心將兵權交給魏延,不過楊儀擔心其事後報復,故而偽造諸葛亮的命令,逼反魏延。

雖然說法有所不同,但總之魏延與楊儀水火不容是真的,《三國志》中甚至記載魏延多次拔刀怒對楊儀,只是諸葛亮對兩人都很倚重,生前多次調解兩人的恩怨。

不過魏延最後成了反賊,也還有一個最大的原因,那就是諸葛亮死後,他和楊儀的矛盾徹底爆發,但是……誰給你魏延勇氣,和楊儀互相指責對方叛亂的?你自己什麽人緣,自己不清楚?

似是劉禪在城都傻了眼之後,問起董允、蔣琬,肯定都是向著楊儀多些!

兩人直接在諸葛亮死後,在前線翻臉對峙,即使其他人內心明白,兩人只是私仇,也只能認定其中一人作亂,而這時魏延不僅人緣不好、而且還輸了……

當然,在演義中,魏延還有一個最大的鍋——諸葛亮擺了七星陣續命的時候,魏延著急匯報軍情,無視楊儀的阻攔,強行闖入帥帳,結果令七星燈熄滅,破了諸葛亮的續命之法。

以城姬世界的神秘度,與更加遵循演義的世界線,這倒並不是沒有可能!

如果真是惹了這種禍,那諸葛亮臨終前囑咐馬岱、楊儀,如果這小子敢不聽話就弄死他……也就符合邏輯!

畢竟這家夥性格的確不討喜,而且當時的情況,如果沒有諸葛亮壓著,魏延的囂張勁兒怕是要上天。

好在如今魏延還年輕,能壓住他的人還很多,而且……可塑性還很強,白圖準備之後把賈詡搭給他——賈詡絕對不會惹毛魏延,但卻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操縱”魏延。

相信沒幾年,魏延就能學會“謙虛”的美德!

黃忠和魏延的軍令狀,的確很有效果,江陵以北,當陽、宜城一帶,迅速在黃忠和魏延率領的原荊州軍的席卷下,改投將軍府。

偶有負隅頑抗之人,也根本用不著將軍府主力輕動……

白圖坐鎮的中軍,暫時留在了江陵,既是為了穩固荊州的形勢,也是在等朝廷的使者!

其實馬忠離開金陵不久,簡雍就已經作為朝廷使者,來到了金陵,只是沒想到卻撲了個空。

魯肅等人也是盡可能拖延,反正白圖不在金陵,任是簡雍說得口吐蓮花、地湧金泉,也改變不了什麽。

不過簡雍也不傻,識破了將軍府幕僚的態度之後,立刻要求趕往江陵、要面見白圖。

一路上……雖然沒有直接對他出手,但也能卡則卡、能宴則宴,生生拖到了宜城都已經失守,簡雍才在江陵見到白圖!

簡雍、或者說是朝廷的意圖很簡單,那就是制止白圖繼續進攻襄樊——雖然簡雍一開口就是讓將軍府退出荊州,不過他自己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只是先漫天要價而已。

至於簡雍為什麽有這種底氣?

白圖其實早就知道消息,最近朝廷的確有些“回光返照”的意思。

遷離許都後,居然連洛陽都沒有停留,一路回到了關中、回到了前漢的故都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