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一銖錢

第一屆科舉陸續有人覺醒專屬謀術的例子屢屢出現,令白圖明白,這絕非偶然,而是科舉登榜,真的對覺醒謀術,有某種引導效果!

算起來也並不奇怪——謀術的覺醒,本就是受到自身才能,以及所擔任的官位,兩個方面的影響。

既然“官位”對謀術有影響,那麽具有儀式感的科舉,會有相似的效果,也就並不奇怪……

為此白圖特地和虞姬、楚姬等等重用的城姬異姬,研究過此事。

虞姬建議白圖,下次科舉的時候,可以營造更強的“儀式感”,或許會有更強的引導效果,說不定屆時登榜前三的士子,能夠當場覺醒相應的專屬謀術!

如此一來,既可以提升楚國的實力,同時也可以增加科舉的吸引力。

而劉曄在取得禮部的海船通商許可後,在等待魏國回信的同時,也開始和戶部商談價格。

和楚國打交道,已經不是一兩次的劉曄,這時已經比較熟悉這個流程,也明白其中的套路。

比如在與禮部商談的時候,更多是針對“允許某種商品可以交易”這種許可的性質,來進行商討,而與戶部商談的時候,則是純粹的“利益”之爭!

只要價碼夠高,肯定是能夠買到的……

不過這次有些不同,因為之前和禮部商討的時候,就有戶部的主簿在場,所以達成的交易許可中,本身就規定了魏國至少能以“三千萬錢”的價格,買到一艘楚國海軍現役的主艦。

三千萬錢,指得不是漢五銖錢,而是楚幣……

其實最近半年,已經很多諸侯都發現,楚國在力推貨幣交易,而這貨幣正是“楚幣”。

一直以來,因為後漢的商品經濟衰退,而且每逢亂世,諸侯都會例行私鑄坑爹版的劣幣,所以“以物易物”才是大宗交易的主流。

此時鑄幣有沒有什麽抵押物的說法,本身是用鑄幣用的金屬、也就是“銅”來作為貨幣價值的兜底。

然而在歷史上,三國時期魏蜀吳比著鑄錢,而且動輒“當百大錢”、“直萬大錢”——也就是在銅錢上,直接鑄個百、千、萬的字,就規定這一枚可以當成千上萬枚使用……

當然,強行規定也沒用,事實上到了民間,這些百千萬的大錢,價值會劇烈下跌,同時留下斷壁殘垣的貨幣交易體系。

不過要商品經濟真正復蘇,貨幣體系必須重新建立,所以白圖開始著手鑄造楚幣,且逐步在交易中只認可楚幣!

而其他諸侯如何獲得楚幣?

自然楚國對於各類馬匹、礦藏等等,也都是明碼標價的以楚幣征收。

另外還有恒定的百錢一石收購水稻、麥子等等糧食——楚國的儲糧主要靠官方、半官方的大農場,對民間的收購只是為了糧價不跌爆,像是今年因為糧價上漲,朝廷就沒有額外收購到太多糧食。

對楚幣各方諸侯都驗證過,也是銅錢,而且是成色很足的銅錢,以重量來說,雖然不到五銖錢、但也有四銖以上……堪稱良心幣。

當然,楚國對外的說法是,楚幣一錢屬於“一銖錢”。

歷史上在經歷過諸侯亂幣之後,“五銖錢”一度被認為是正統的象征——也就是鑄造的錢幣有“五銖”這麽重——“銖”也是一個重量單位。

肯鑄造五銖錢,會被認為是負責任的勢力。

按照漢制,十六兩為一斤,二十四銖為一兩……

漢代一斤約麽是後世的半斤多,五銖也就是3克多些。

而白圖對於這些儀式感滿滿,但背後都是反人類的混合進制已經受夠了,從楚國建立之初,就開始重新規範度量衡。

楚斤和漢斤變化不大,只是特地在各縣都重新鑄造了標準砣,算是重新精確,相當於後世的半斤、250克。

之後十兩一斤、十銖一兩,也就是一株相當於2.5克,同時最小的楚幣,也正是以一銖為規格,也算是向民間強推“楚銖”與“十進制”的概念。

甚至特地還鑄造了一當十的“大錢”,不是為了省銅,因為大錢的用料也是一兩、小錢的十倍……

至於防偽……主要是靠在鑄造中,加入微量其他金屬,而且銅錢的偽造成本本身就很高——真用同等重的銅來鑄偽楚幣也意義不大,畢竟銅本身也是貴金屬。

加上對國內發現鑄偽幣,立斬不赦,發現外來偽幣直接下調諸侯交易級別的重罰,偽幣問題也不用太擔心。

另外楚國依舊認可主流的一金萬錢——一斤黃金,可作為萬錢使用。

不過僅認可真正的黃金,而不是黃銅……實際上漢代的所謂將“黃銅”稱為“黃金”,也僅存在於封賞的時候,這樣聽起來好聽些,另外就是銅錢作為錢時,會被稱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