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代變了

砰——噗啦啦啦——

伴隨著一聲炮響,接著是一陣相比於炮彈碎體、落地,顯得十分散碎的碰撞聲。

只見一顆顆半寸直徑的小鐵珠,稀裏嘩啦的從炮筒中“噴”了出來。

尺、寸,最終還是選擇了三尺一米,十寸一尺,而沒有在尺和米之間繼續選擇十進制,畢竟尺的概念更加根深蒂固。

炮用“霰彈”的射程,遠不如實心彈,不過細密霰彈噴出後,直接將身前百米的敵人打成篩子。

同樣在彈力下,霰彈也能夠發揮“濺射”效果,更增打擊面積……

只見高順指揮的騎兵,在靠近“安全線”前,被狠狠的扒了層皮!

如果是正常將領指揮,哪怕五人一長、基層戰將齊備,現在也肯定徹底潰陣,也就只有高順的約束能力,能夠強行微操、制止了混亂——經過三次炮擊,實驗騎兵減員過半,同時也令高順的微操大幅提升……

在高順的強行控制下,實驗騎兵淅淅瀝瀝的進入了安全範圍,這一輪的實驗宣告結束!

白圖這時則是說道:“其實還有一種炮彈,剛剛仲達太果斷,根本沒給元直使用的機會,可以讓他空試一下。”說著白圖讓傳令兵去傳令徐庶。

接著只見徐庶又對空地演示了一下,同樣是一顆顆小彈丸,不過這次是在炮彈大的薄鐵桶中,發射時仰角比霰彈更大。

也就是所謂的“葡萄彈”。

相比霰彈,葡萄彈在射出炮膛時,依舊是一個整體,會在射出一段距離後,甚至碰撞目標之後再散開。

因此射程雖比實心彈要近,但遠遠比霰彈要遠,不過攻擊範圍也比霰彈要小不少,性質在兩者之間。

不過之前高順毫不猶豫的沖鋒,而且在強約束下也沒有兵潰徘徊的跡象,所以這中程攻擊的葡萄彈沒有用上……

至於高爆彈、或者說是開花彈,工部之前也一直在嘗試,可惜因為引撚的難關沒有解決,穩定性太差,目前性價比並不高。

歷史上傳統的“開花彈”,其實和實心彈的誕生時期差不多,不僅是西方,東方的大明王朝也有開花彈。

不過這類原始的開花彈,原理是在炮彈前,也插著引撚,在裝彈後從炮口點燃炮彈的引撚,再從後面點燃發射炮彈的火藥……

一旦時間掌握不當,要麽是不爆、要麽是炸膛,這種開花彈工部現在也能制作,不過炸膛率高達1%。

別小看1%,對個體來說,一件1%死傷率的事情,沒人會一直去做,而炮兵發射炮彈可不是一兩次,而是必須連續去做的。

高達1%的炸膛率,足以令炮兵士氣全無,連發射一般炮彈時也備受影響。

歷史上無論是大明,還是西方,對傳統開花彈都並不倚重,直到後來出現木管引信——一種可以被炮彈發射時的熱量引燃的延遲引信出現,高爆彈才重新回到列強的視野中,並且迅速成為主流。

不過實心彈的進階穿甲彈,也一直沒有落伍,畢竟即使殺傷士兵弱一些,但其對防禦工事、裝甲的破壞,卻是無法取代的。

二戰時中華軍隊就是吃了開花彈多、穿甲彈少的虧,導致望墻興嘆,明明是被侵略的一方,卻只能拆掉城墻。

高爆彈之所以迅速流行,也並不是為了殺傷步兵,而是因為當時部分列強還沒有全套換置裝甲艦,還有大批的木質戰船。

實心彈足以打穿木質戰船,但是在海戰中,必須要破壞船下部的密封艙,才能夠徹底擊沉對方,否則即使上部船艙部分被穿得稀爛、甲板也被砸穿,只要密封艙不進水,就有重整再戰的機會。

用實心彈打海面下的部分,會被海水阻攔、效果不佳,只有剛好打到吃水線上方、同時還足夠低的位置,才算是“暴擊”。

而高爆彈因為落在甲板上之後還能爆炸,有幾率炸損下面的密封艙,頓時成為收割木制戰船的利器。

那也是高爆彈唯一徹底勝過穿甲彈的階段,很快各國都發現了這一點,紛紛換置裝甲艦。

而裝甲艦對轟的話,以當時高爆彈的火力,就顯得隔靴搔癢,更多的是針對水手。

於是大家紛紛又改回了實心彈、也就是穿甲彈互射的局面,直到後來有了魚雷,出現了直接攻擊水下部分的騷操作,又占據了海戰的半壁江山……

白圖大約知道延遲引撚的原理,但不知道那是什麽材料、什麽東西,所以只是給工部提供了思路,目前工部還在不斷的實驗中。

這時也能看出,楚國的科技比18世紀頭部列強還是有不小差距——不僅有很多方面的短板,而且……對於各類的物質性質認知,或者說是掌握的“資料”,遠遠比不上火輪船紛紛出海的年代。

畢竟一個是有著各方面人才的日積月累,另一個在靠硬盤不斷跳科技……